第二百九十七章 國璽帛書(1/2)
宮門打開的同時,一陣金光撲面而來,我下意識的往后退開,道炁已經護住全身。等到確認沒有受到損傷之后,我才重新踏前兩步,抬眼往宮殿內看去。
殿內景象自然是與外面的有所不同,雖說陳設僅擺著方形木盒的幾案一張,但宮內卻立著幾根朱紅色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面刻著昂首而立的三趾金龍。
龍的象征意義自然不必多說,據我所知,從商周自元代,龍爪多為三趾。而明清時候龍爪已經成為不同階層的代表,龍的爪數劃分為,五為君、四為王公、三為官員。
看著宮殿里面的裝飾,并沒有多么的金碧輝煌,而從那一張幾案看來,似乎這宮殿應該是比較久遠的建筑。加之,我們是從觀龍臺進來的,瑯琊臺這地方本就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這么說來這宮殿也很有可能是那個時期的了。
我和祭祀惡靈對視一眼,互不言語便抬腳進了宮門,一邊朝著那幾和案走去一邊小心的戒備著。我站在幾和案前,并沒有著急打開那個木盒,而是環視宮殿里面的情況,在確定沒有異常之后,這才緩緩的伸出手去拿木盒。
只是我的手剛一觸碰到木盒,便聽到里面傳出一陣微弱的龍吟之聲,隨著這聲龍吟響起,先前被我吸收到體內的龍氣也開始活躍起來,攪得我天脈都有些不穩。好在這龍吟聲只持續了幾秒便安靜了下來,我體內的龍氣也隨之緩和。
我對木盒里面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從剛才龍吟聲來看,這里面應該是有一條龍脈,或者說龍脈被封在了里面的某個東西上。我頓了頓身子,緩緩將木盒打開,里面的東西著實是讓我眼前一亮。
只見木盒里面放著一枚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印章。我小心翼翼的將印章捧在手心打量起來,仔細觀察它的構造。上面除了那五龍身以外并沒有其他特殊的地方,只是它的底部居然刻有八個小篆,我琢磨了半天才認出來這幾個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看到這里我心里咯噔一聲,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征,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一般的達官顯貴都會刻有印章。
可這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幾個字的印章絕不是一般權貴能夠持有的。史傳,在印章上刻下這幾個字的人是秦朝的李斯。而擁有這枚印章的正是號稱“祖龍”的秦始皇,這枚印章又稱作傳國璽。
傳國璽為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被視為王朝正統的象征。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于神州赤縣凡2000余年,忽隱忽現,終于銷聲匿跡。
雖說傳國玉璽早已經下落不明,但此時我手上的這枚印章與古籍中的傳國璽完全吻合,我也無法斷定真假,但還是讓我有些難以置信。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便是,相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于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后,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于秦。
這么看來,若那時的傳國玉璽就被華陰平舒道掉了包也說得過去,不然秦朝的氣數怎會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只是不知道又是怎么到了這里。
而我手上的這枚傳國玉璽,明顯能感覺到里面有龍息,這恰恰印證了我的剛才的想法。手上的這枚傳國玉璽或許便是秦始皇的那枚,而且里面還封存著一條龍脈。
一旁的祭祀惡靈見我有些呆滯,略有疑惑問及何故,我便將心中所想講之于他,聽完之后到沒有像我這般感慨。他本是蠻荒之人,當然不明白我手上這東西到底意味著什么。
說罷,就要將傳國璽放回木盒之中,可眼睛一掃卻看到木盒最底部還放著一張白色絲綢狀的東西。先前我的注意力全部在傳國璽上,根本沒注意到里面還有一件東西。隨即,便將它拿了出來。
這東西摸起來手感絲滑,一下子讓我想起了史書中記載的戰國帛書,這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因為材質特別且非常的珍貴,往往用于撰寫較為重要的信息。
想到這里,我連忙將它展開,卻發現兩尺見方的帛書上,除了一處隱約還能見到的章印以外一個字都沒有。我一手拿著傳國璽,一手攤著帛書,看著帛書上的印章,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想法。立馬將傳國璽往章印的位置上按了下去。可試了好幾次都沒有什么反應。
這倒是讓我有些奇怪了,按理說這帛書既然和傳國璽放在一起,兩者之間必定是有著聯系的,可為何沒能反應?莫非是要用特殊的方法?
想罷,我便試著調動道炁慢慢的輸入到傳國璽中,此刻總算是有了反應,只不過不是帛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