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十月末【二合一】(2/4)
:“為節省鐵石,僅鍛造箭簇也足以洞穿秦軍的甲胄,而箭桿,用木桿就足以,并且,為了節省人力,這些木桿咱們可以讓葉邑的邑民幫忙削制,我葉邑如今有十幾萬邑民,倘若有十萬人,每人每日削造十支木桿,那就是一百萬……”
日造一百萬支箭桿?
在旁的鄭奭已經驚地數不出話來了。
這也難怪,畢竟在當今天下,單個城邑能擁有十幾萬人口的,絕對不超過兩只手,且其中還包括像邯鄲、大梁、臨淄這種國都級別的城池,絕大多數的大邑,基本上人口都在三四萬左右,因此自然沒有這么夸張的生產力。
“這個主意不錯。”
蒙仲聞言點了點頭。
他從兩方面考慮蒙遂的建議,其一,即弩矢的反復利用,其二,即葉邑的勞動力。
別看葉邑一帶現如今還有著充足的耕地,但隨著葉邑的發展,城邑周圍的臨近的土地,最終是會被開墾完的,到時候,就會出現大量沒有土地的邑民。
沒有土地,就意味著沒有收入,而沒有收入就活下去。
因此,在葉邑發展一些小作坊,分擔一部分對土地緊缺的壓力,就變得尤為重要。
總而言之,一座城邑想要可持續地發展,農、工、商三者缺一不可。
想到這里,蒙仲當即對蒙遂說道:“這樣,你立刻派人向繚到陽關來一趟,咱們好好商量一下這件事……”
“嗯!”
蒙遂點點頭,在向鄭奭打過招呼后,告辭離去。
看著蒙遂離去的背影,再看看站在身邊的蒙仲,鄭奭心中不禁升起一個古怪的想法:明明這兩位的年紀都跟他兒子差不多大,那么他二人之間的對話,他卻聽不懂呢?
不過一想到蒙仲、蒙遂二人皆是宋國大賢莊周莊夫子的弟子,鄭奭也就釋然了。
畢竟是圣人的高足嘛,常人自然是萬萬比不了的。
隨后,蒙仲、鄭奭二人又巡視了關內,期間順便與麾下的士卒說說話,鼓舞一下士氣,而就在他鼓舞士氣的期間,忽有一名魏卒帶著兩名魏卒來到他面前,抱拳稟報道:“啟稟方城令,有郾城的信使送信至,欲求見蔡午蔡司馬。”
聽聞此言,蒙仲遂看向那兩名來自郾城的魏卒,驚訝地說道:“蔡司馬于幾日前已率軍回援郾城,難道你二人途中不曾遇到么?”
那兩名郾城魏卒面面相覷,楞了半響,才有一名士卒低著頭說道:“我等本該在昨日抵達此地,只因途中遇到了敵軍騎兵的追擊,是故……是故……”
“原來如此。”
蒙仲點點頭,也沒有責怪這兩人的意思,反而寬慰道:“不過你二人可以放心,蔡司馬已率軍回援郾城了,算算日子,此刻怕是已抵達了郾城一帶……”
說罷,他看了一眼其中一名郾城魏卒手中的書信,問道:“不介意的話,在下能否看看這信,看看郾城現如今是什么情況?”
聽聞此言,那名持信的魏卒立刻將手中的書信恭敬遞給蒙仲,口中說道:“是方城令的話,那應該無妨……”
顯然,這名魏卒也知道蒙仲與蔡午關系極好。
道了一聲謝,蒙仲接過竹冊,將其徐徐攤開,仔細看著信中的內容。
跟前幾日求援書信一樣,這封書信,也是郾城的縣令杜粟所寫,其中大意無非就是郾城境內近期頻繁有村莊遭到秦國騎兵的襲掠,出現了無數死傷,杜粟作為郾城縣令快掩蓋不住這件事了,又因為郾城兵力不足而無法征討這股敵軍,因此盼望蔡午盡快率領軍隊回援。
看杜粟在信中的語氣,似乎他與蔡午的關系還算不錯,至少沒有威脅蔡午的意思。
但看到信中寫到死傷無數,許多難民投奔縣城,蒙仲還是頗感過意不去。
畢竟,要不是他寫信懇請蔡午帶兵前來相助,郾城或許就不會經歷這一劫。
在旁,鄭奭亦看到了心中內容,見蒙仲有些愧疚,便在旁勸道:“方城令不必如此,方城與郾城,包括我許縣,三地相隔不遠,唇亡齒寒,我與蔡午相助方城,亦等同于是在幫助郾城與許縣。眼下是方城抵擋住了二十幾萬秦楚聯軍,否則,若此處失守,外面二十幾萬大軍,便可沿著陽關、葉邑,徑直殺入我三城的腹地,到那時,郾城的死傷,可不止數百、近千人了……”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事實,司馬錯攻打方城、陽關的目的,就是為了占據這條通道,以便可以隨時威脅魏國的腹地。
聽到鄭奭的話,蒙仲微微點了點頭,旋即又看了一眼手中的那封求援書信。
雖然他并不清楚白起麾下那兩千秦國騎兵的主將究竟是誰,但看得出來,此人并不莽撞然而有些狡智,見郾城無力派兵征討他們,便索性先在郾城扎了根,到處襲掠當地村莊,奪取糧食與衣物,留待過冬時使用。
既然是有點智略的將領,那么自然不會在短時間內就被蒙虎、華虎等人擊潰,再加上冬季冰雪封路,很不利于騎兵作戰,因此蒙仲倒也不指望蒙虎、華虎等人能盡快擊潰這支秦國騎兵,率軍回援陽關,多半要等到明年開春,這兩支騎兵才會爆發較大的廝殺。
這樣也好,至少這樣一來,白起就會以為他麾下的騎兵都已被調到了郾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