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諸事俱備【二合一】(2/4)
會允許自己只攻下一座空城?
三歲小兒都知道這個道理:一座空城有個屁用?!
想到這里,他搖頭說道:“恐怕秦軍未必會讓我方得逞。……若秦軍態度強硬,或許會引起秦魏交惡,如此,阿仲你恐怕難向魏王交代。”
聽聞此言,蒙仲立刻就說道:“是故,我會事先亮明旗號,不欲與秦軍為敵,只為庇護無辜的楚民,但倘若秦軍主動進犯我方,那就是秦軍的不是,我可以號召天下士子聲討秦軍!”
不得不說,蒙仲說起“聲討”確實很有底氣,畢竟他在儒家這邊相當有人脈,鄒國的儒家圣人孟子是他的老師,而魏國西河儒門,亦與他關系極好,只要他一聲令下,天下儒士勢必會群起而聲討秦國。
當然,似儒士的聲討,其實也沒多大卵用,畢竟那些儒士,可并非個個都是田章,最多就是寫幾篇聲討秦國的檄文,讓名聲本來就不怎么好的秦國變得更招人嫌罷了。
但往大了說,這些聲討未必不能促成新一輪的「合縱伐秦」,至少齊國會樂意參與到針對秦國的事宜當中,倘若秦國過于我行我素,齊國說不定就會拿這件事作為把柄,號召天下諸國共同討伐秦國。
因此,蒙仲覺得秦國多少也會有所顧忌。
聽了蒙仲的話,蒙遂附和地點了點頭,但旋即便提出了他的疑慮:“阿仲,你所說的確實可行,但我認為,首先應當確保我方城不會遭到秦軍的報復。……秦軍剛剛打下一座城池,你便帶著人馬去接收那些逃逸的楚民,仿佛秦軍為我方做了嫁衣,換你是秦軍的將領,你想必心中也會火大。因此我認為,你若想要從秦軍手中搶人,首先得擁有使秦軍忌憚的武力。而我方城,目前就只有千余騎兵,五千余尚可一戰的士卒,這點兵力,是遠遠不夠的。”
聽聞此言,蒙仲微微點了點頭。
旋即,他忽然眼睛一亮,說道:“對了,鄭奭、蔡午二人,他們不就駐軍在「許地(許昌)」、「郾城」一帶么?我可以寫一封信給他二人,約二人與我方城一同組織一場演習,對了,還可以叫上宛城的韓驍,如此一來,咱們這邊就能湊起三四萬軍隊了,這足以讓秦軍有所顧忌。”
“這個……”蒙遂皺著眉頭沉思著。
他并不懷疑鄭奭、蔡午二人是否會賣蒙仲這個面子,畢竟在伊闕之戰后,這兩位軍司馬就對蒙仲頗為信服,問題在于大梁那邊——大梁那邊是否會允許這件事呢?
在蒙遂提出心中的顧慮后,蒙仲笑著說道:“只是一場方城、許地、郾城三地的聯合演習,目的在于提高三軍魏卒的作戰能力,練兵,本就是軍司馬的分內事,何須請示大梁?”
聽了這話,蒙遂頗有些驚愕地看向蒙仲。
但不可否認,蒙仲確實說得沒錯,只要到時候秦魏兩國的軍隊沒有打起來,那么蒙仲就算召集了三四萬軍隊在宛地一帶活動,那也只是魏韓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縱使是田文也沒辦法拿這件事針對蒙仲。
對許地、郾城兩地的守將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亦是如此,只要他們能確保許地、郾城依舊如平日里那般風平浪靜,就算他們把麾下軍隊帶到方城這邊為蒙仲助威,也確實可以用“練兵”搪塞過去。
無論是《周禮》還是《魏律》,都沒有硬性規定軍司馬就必須在駐守城邑的附近操練麾下的士卒。
只要別太夸張,比如說將河東的公孫豎、魏青、竇興等人請到相隔近千里外的方城來“練兵”,就不會有人多說什么。
而許地、郾城兩地距離方城,不過三百里左右而已,縱使不下令急行軍,五日之內也可以抵達,談不上什么遙遠。
想到這里,蒙仲立刻寫了兩封信,派人分別送往許地與郾城,交給兩地的駐軍司馬,即鄭奭與蔡午二人。
僅過兩日,鄭奭與蔡午便收到了蒙仲的書信,后者在信中邀請他們到方城、葉邑喝酒。
軍司馬級別的將領,本來私底下就有來往,比如唐直與焦革,一個駐軍在鄴城,一個駐軍在防陵,但還是隔三差五就聚到一起喝酒,鄭奭、蔡午二人亦是。
甚至于,以往與鄭奭、蔡午交好的,還有幾位駐軍河南的軍司馬,只可惜那幾人在伊闕之戰中戰死了,雖然大梁近期又委派了新的將領出任,但終歸還未與鄭奭、蔡午二人走到一起。
在收到蒙仲的書信后,鄭奭便前往郾城與蔡午聚了聚,見彼此都收到了蒙仲的書信,心中更是歡喜,當即將軍中事物托付于心腹,帶著幾名近衛便直奔方城。
不得不說,倘若是其他人邀請,鄭奭、蔡午二人多半還要權衡一番,再看看是否與對方合得來,但在蒙仲面前,他倆可不敢、也不會擺什么架子。
畢竟他們都明白,區區一個「方城令」根本不足以體現蒙仲的才能,后者完全有能力出任河東守這樣職務——說不定蒙仲就是下一個龐涓!
是的,河東魏軍有公孫喜,河內魏軍有翟章,而河南(潁南)的魏軍,他們亦有他們的驕傲,即曾經橫掃周邊諸國的魏國名將,龐涓!
為此,鄭奭與蔡午曾私下歡喜談論,河東錯失蒙仲,以至于魏王將蒙仲封到方城,這莫非就是他潁南一系魏軍崛起的預兆?
至少在鄭奭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