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妥協【二合一】(1/4)
『PS:上一章書評有人詢問“犀武”與“公孫喜”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特此解釋一下,犀首、犀武,這是魏國的兩個武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包括史書),犀首指代公孫衍,犀武指代公孫喜,因為這兩人最具名氣,具有代表性。另,“犀”在當時是勇武的象征。』
————以下正文————
漸漸地,來到帳內參加軍議的軍司馬級別的將領越來越多。
魏國的軍制,亦延續至晉國,而晉國則采取《周禮》的編制,即一軍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因此,此地十八萬魏軍,換算下來大概有十四名到十五名軍司馬。
而此刻到場就坐的魏軍將領,則有十五人,甚至于其中還有一人蒙仲并不陌生,即后營的軍將公孫豎。
公孫豎撩帳走入時,就一眼看到了坐在帳口附近的蒙仲,這位老將因此愣了一下,但就連蒙仲都感到意外的是,公孫豎非但沒有拆穿他,把他驅逐出帳,反而在饒有興致地打量了他兩眼后,沖著他微微笑了一下,點了點頭,舉動充滿了善意。
不得不說此事讓蒙仲頗感意外,畢竟在前一陣子的“后營事件”中,他蒙仲可是擅自闖入了后營大鬧了一場,而后營,恰恰正是公孫豎的管轄區域——很難想象這位老將對他居然沒有什么惡意。
『大概是因為段干氏或者西河儒家吧?』
蒙仲有自知之明,可不會武斷地認為公孫豎是對他起了愛才之心。
但即便如此,他也毫不介意,甚至恨不得公孫喜也能看在段干氏與西河儒家的面子上重用他。
然而遺憾的是,據近段時間蒙仲的仔細觀察,公孫喜終歸還是偏向于薛公田文那邊,或多或少地對他有所針對。
『話說……公孫喜還未發覺吧?』
蒙仲轉頭看了一眼坐在帳內主位上的公孫喜,只見后者手持一支筆埋頭在面前的矮桌上,也不知在畫些什么,寫些什么。
可能是在繪制秦、魏、韓三國軍隊的駐軍地圖。
倒是站在公孫喜身邊的近衛公孫度,早早便發現了蒙仲的到來,此刻目不轉睛地盯著蒙仲。
而蒙仲亦絲毫不怵,幾次與公孫度的視線接觸。
就當蒙仲暗暗觀察著帳內諸人世,那些已在帳內就坐的軍司馬,亦暗地里觀察著他。
記得這些人在進帳后,便已先后瞧見了坐在帳口附近席位中的蒙仲,臉上無不露出驚訝的表情。
有的軍司馬不認得蒙仲,因此在見到蒙仲時心中難免驚訝地想道:這小子看起來如此年輕,竟然也是一名軍司馬級別的同僚么?
而有的軍司馬卻認得蒙仲,是故在瞧見蒙仲時心中的驚訝絲毫反而比其他人更多:這小子,我記得是那個叫做蒙仲的師帥吧?犀武招諸軍司馬商議軍情,這小子怎么混進來的?
但即便是認得蒙仲的軍司馬,此刻也沒有人拆穿蒙仲,畢竟前一陣的“后營事件”已在十八萬魏軍中傳遍,以至于軍中上下都得知了一個消息,即這個叫做蒙仲的師帥,后臺極硬,且其本人亦相當強勢,無端得罪這樣的年輕人尤為不智。
且考慮到蒙仲本人也識相,挑了個靠近帳口的席位就坐,因此倒也沒有人去找他麻煩。
見此,軍司馬焦革大感詫異,低聲對坐在身邊的軍司馬唐直說道:“這小子居然還真的混進來了……”
唐直淡淡一笑,擺擺手示意焦革莫要聲張,同時轉頭瞥了一眼坐在帳內主位的犀武。
據他所見,此刻犀武正坐在主位上低頭繪制著一份地圖,是故也不曾發現蒙仲的到來。
只不過似這般蒙混,又能蒙混到幾時呢?
唐直十分期待待會公孫喜瞧見蒙仲時會發生什么。
倒也不是針對蒙仲,他只是對此頗為好奇而已,誰讓前一陣子的“后營事件”中蒙仲的手段實在是狡猾呢,因此他想看看,這次蒙仲有什么辦法說服公孫喜。
大約又過片刻,公孫喜這才放下手中的筆,此刻再在他面前的矮桌上,果然是一份剛剛繪制的行軍地圖,地圖上大致繪有「伊闕山」、「伊水」、「香山」,以及秦、魏、韓、東周四國軍隊的駐扎地點。
在解釋這份地圖前,首先得解釋一下“伊闕”的含義。
闕,顧名思義即門闕,因此,伊闕通俗的解釋就是“坐落于伊水上的門戶天險”。
原來,伊闕一帶兩山對峙,西有伊闕山、東有香山,伊水從中流過,遠遠望去仿佛天然門闕,故而稱作伊闕。【PS:伊闕山又稱龍門山,龍門石窟就在伊水兩岸的伊闕山與香山的崖壁上,不過那是北魏時期雕琢的。】
而現如今,韓國的十萬軍隊與東周國的近萬軍隊,就部署在伊水西側、伊闕山以南的平原上,兩國軍隊在這一帶建造了軍營與堅固的防御設施,抵擋從西南方向的「新城」而來的十余萬秦國軍隊。
至于公孫喜麾下的十八萬魏軍,現如今則駐扎在伊闕山的北側約十里處,距離韓國、東周兩國的聯軍約三十里——當然,考慮到支援韓國與東周軍隊時需迂回繞過伊闕,實則兩軍距離并不止三十里。
不過話說回來,公孫喜之所以將軍隊駐扎在伊闕山的北側,可不全然是想先讓韓國的軍隊與秦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