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兵臨泗沘(1/2)
從穴口島往南,直到白村江口,不過是四百余里的距離。三萬隋軍水師直撲白村江口,須臾便至。
沿途海岸,異常平靜。百濟水師主力覆滅于占蟬港,而倭人水師覆滅于穴口港,百濟倭國喪失了制海權之后,只得閉港自守。
面對隋軍來勢洶洶,百濟殘余的水上力量聚集在白村江口,做著最后的努力。
在百濟人看來,雖然他們實力不如隋軍,但白村江口狹窄,他們若是以水師堵塞白村江口,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隋軍縱使再強,亦不能越過。
于是百濟水師乃用鐵鎖將戰船連成一排,退入江口之內,橫亙成兩派船墻御敵。又命步兵屯于岸上兩側,以為呼應。
海軍不存在只守不攻的打法,因為大海之上,無險可守。可利用江口地形,百濟人擺足了守御之勢。
黃明俊多經戰陣,海上經驗豐富,立刻便明白對方的意圖。
于是黃明俊下令放數十艘引火船在前,以包了鐵皮、設了撞角的沖擊船在后,向百濟人發起了攻擊。
百濟人肯定沒看過三國演義,否則定然知道曹操是怎么兵敗的。
隋軍的引火船上,多置硝石、干木柴、桐油等,很快沖到百濟人的陣中,引起火來。百濟人戰船立刻被點燃起來。
眾人本能的要避火,但這些戰船相互連在一起,根本無法分開。
于是大火蔓延,將連在一起的戰船盡皆燒著。
很快隋軍沖擊船也殺了過來。這些戰船體積巨大,又多蒙上鐵皮,并不畏懼火船。而其沖擊力十足,很快便將未燒著的百濟戰船沖撞地四分五裂,陣型大亂。
一時之間,百濟水師混亂不堪。
水火無情,火與水的世界,眾人用最原始的本能去求生。于是混亂之間,戰船相互沖撞,導致火情更大。
無數的百濟士兵忍受不住這巨大的火勢,像下餃子一般跳入海中。可是這也不能逃脫得了性命,海水被燒得滾燙,如鍋里的沸水一般,人跳到海中,沒多久便被煮熟了。
到處都是慘叫與呻吟。
煙焰灼天,海水皆赤。
這一場屠殺,消耗盡百濟人最后的水師力量。白村江口一戰,百濟水師全軍覆沒。
戰斗結束,烽煙散盡。
從甲板上一眼望去,整個海面之上,盡是漂浮的尸體。密密麻麻,又顯得安安靜靜,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黃明俊在南洋與海盜交戰過多次,更曾與好幾個國家大戰,但這樣的場面,也是第一次看到。
而今日的場面,也讓黃明俊真真切切感受到海權的重要。往日雖常在海上,但多是剿匪、運輸,海權這種東西,很難有切身的體會。但今日他卻明白,失掉了海權,整個國家都不會有安寧。
大海之上,贏者通吃,敗者失去一切。
他也慶幸衛公及時發展水師,才讓艦隊有今日之規模。否則以遼東水師對上百濟、倭國水師主力,后果不堪設想。
三軍在白村江口停歇了一日,等待徹底火盡,才繼續前進。
從白村江口往上,離著百濟國都泗沘城還有一百余里的距離。白村江的水量因季節不同,變化很大,甚至到冬天時多有河床裸露。不過現在是夏天,水量頗豐,倒是能通大船。
泗沘之地,地勢平坦,并無多少險要之處。
當初百濟被高句麗擊敗,失了國都慰禮城,不得不南逃至熊津城(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群山之中,雖然足以抵御高句麗,但地域狹小,交通不便,并不適合作為首都,于是到了百濟圣王時代,又遷到了泗沘。百濟圣王兵敗被俘身死,王權旁落,百濟進入世家政治時代。一直到現在的扶余璋,大王才逐漸收回部分權利。扶余璋小時候在益山采薯為生,即位之后,一直大力經營益山地區,甚至計劃遷都益山,但由于貴族們的反對而未能如愿。
說實話泗沘是個富饒之地,適合發展農業。但其周圍盡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一旦有敵入侵,根本無法阻擋。
黃明俊率軍逆流而上,一路打到泗沘城下,百濟陷入亡國之患。
而與此同時,從南面趕來的蔡知運,也終于率軍殺到。
從百濟南方登陸的蔡知運在占領了久知下城之后,便開始了連續不斷地北上。
蔡知運知曉自己身在百濟腹地,沒有資源,糧草也不足,根本不可攻打堅城。實際上攻打堅城也沒有意義,畢竟他不可能分兵駐守。
于是打下久知下城,補充足糧草、輜重之后,蔡知運便決定一路北上,繞過敵城,直取百濟國都。
諸將皆對此表示懷疑。
從久知下城到泗沘城有四百里,沿途又多是山地,有山川、城池阻隔。右侯衛就是再善戰,在沒有后勤補給和支援的情況下長途奔襲四百里,也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眾人雖然敢戰,但并不是自大之輩。
蔡知運卻是認為。雖然四百里路,但其實沿途百濟軍隊并不會太多。百濟人剛在薩水損失了近十萬人,又分遣軍隊突襲海冥和占蟬等地,還派遣軍隊圍攻松岳城。這前后動用十多萬軍隊,那整個百濟國內的軍隊還能剩多少。
百濟軍隊憑險拒守,他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