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日軍二度攻晉州,圍攻九日陷慶(2/3)
皇上旨意,有關處置倭寇請降的旨意出來之前,全軍就地駐守不得調動。身為臣子不能抗旨,援助晉州恕我有心無力。”
柳成龍十分疑惑:“倭寇請降一事從何而來?我們為何不知?”宋應昌見朝鮮不知,方曉得沈惟敬并未與朝鮮通氣,心有疑慮又不便對此細究,便答道:“朝鮮竟然不知此事?此事在收復漢陽之前,自收到倭寇請降信后便立刻上報朝廷裁決,現在已收到旨意,暫行駐守不得發起戰事。”
柳成龍氣上心頭:“那如此說,明軍早知此事卻完全不與朝鮮商量,收復漢陽乃是一場與倭寇的交易,并且阻止朝鮮追擊,現在也對朝鮮的戰事不管不顧!大人你看,現在的倭寇哪里有請降的樣子!請你務必給我一個解釋!不然朝鮮絕不會善罷甘休!”
宋應昌正色道:“柳成龍,注意你的言辭。倭寇退出漢陽乃是因為我軍連戰連捷,倭寇難以支撐才在撤出漢陽之前傳遞請降之愿。此等大事自需上報朝廷,不許追擊是因追之無益。與交易毫無關聯。”柳成龍再問:“我不是向大人建議過追擊之后,朝鮮各道官義之兵必能被朝廷統一調度,配合明軍圍殲敵寇,可獲全勝么!”
宋應昌答道:“恕我直言,我對朝鮮軍的戰力毫不信任,又不想朝鮮軍再度被倭軍重創,因此不許追擊。有關倭寇請降一事我也心存疑慮,因此我自是主戰,也上疏進言。如今已有旨意,令我全軍暫時只作駐守。如倭軍北進,我必迎頭痛擊,另外聽聞此次倭寇出兵近十萬之眾,兵力懸殊,即便沒有旨意我也不愿打這一仗,自損元氣又對戰局于事無補。我勸你們應放棄晉州退守,晉州失陷已是必然。”
柳成龍不肯放棄,再勸宋應昌發疑兵即可,在柳成龍苦求之下,宋應昌答應布置疑兵迷惑日軍。而在朝鮮將領中同樣對晉州深感擔憂的還有如郭再佑、金命元都是如此設想,不能力拼應放棄晉州。但朝鮮朝廷一時間也難以調動大軍援救。
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召集諸將布陣,宇喜多秀家領伊達政宗、石田三成、大谷吉繼等人率兵一萬八千八百布城東;加藤清正領黑田長政、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率兵兩萬五千六百布城北;小西行長領細川忠興、宗義智率兵兩萬六千一百布城西;令小早川隆景及立花宗茂等率兵八千七百于西北緊盯南原及忠州動向;令毛利秀元率兵一萬三千六百人于東北防備尚州及善山等地的明軍來援;又令吉川廣家領一隊布在江南策應。
日將細川忠興因曾親身參與第一次晉州圍攻戰,記憶猶新,不免有所憂慮:“前次晉州之戰時,朝鮮百姓也都全部助陣,以致攻城十分艱難,聽說一路陸續涌入晉州的百姓已到六萬,若他們也都協助守城,那我們真不知要攻到何日?”
加藤清正不滿細川忠興怯戰懦弱,當即責備道:“上次晉州未能攻下原因不在有多少人守城,而在你們攻城無能。晉州百姓再多,兵器有限。憑借城墻倒還能有所作為,城破之后只有被屠殺的命。上次晉州之戰就是因為你們太優柔寡斷了,才會敗陣,真是替你們感到丟臉。”
伊達政宗亦不想此次初至朝鮮便功敗垂成,便憑借尊貴名位向諸將訓導:“伊達家來此一為以身作則,二為受太閣殿下之命來此督戰。晉州軍民相加已接近我軍兵力,鑒于前次經驗,此次圍城必然會頗費時日,我軍眾多無法完全展開,前幾日自是批次攻城,同樣也是消耗朝鮮力量。但請各位銘記,此次出陣只為攻下晉州。若各位不盡全力,戰后請剖腹謝罪即可。太閣殿下也不想再見怯懦畏戰之人。武士只有戰勝封賞和戰死沙場兩種結果,除非事先謀劃,不可再出現敗逃之事。”宇喜多秀家對此表示贊同,于是令今日圍城布陣,于次日開始攻城。日軍布陣于晉州城外,四面日軍如同汪洋大海,聲勢奪人。
朝鮮眾將見城外日軍已將晉州圍的水泄不通,集合商議。慶尚道右兵使崔慶會道:“倭寇此來兵力驚人,即便血戰到底晉州也未必能保,現在已經引灌南江加寬護城河,可頂一時。軍械糧草已竭盡全力,如此尚憂不足,數萬百姓每日也需照料。明日倭寇攻城之后各位各居本位只能隨機應變。”
倡義使金千隘問道:“現今大家都是同仇敵愾,數萬百姓也可為義兵,如此比較也不差他多少,晉州能守一次也能守第二次,實在不行就以身殉國,與倭寇戰至最后一刻。只是倭寇太多,畢竟久歷大戰,明軍和朝廷是否會來救援?”
金海府使李宗仁答道:“據我所知,朝廷還都王京不久,各道剩余兵力至今統計不全,除守衛王京的軍隊外,現在身在晉州的也只有我們了。還有權栗和李穦還在南原一帶,兵敗方退,一時間應無法支援。而且聽聞朝廷中不少將領都認為晉州此次必將失陷而反對救援。柳成龍大人去向明軍求救,還不知明軍是否會來?”
忠清道兵使黃進對此提議:“倭寇已兵臨城下,援軍能來最好,若不能來只能依靠我們自己,但對軍中及百姓還是需告知援軍將至,以免之后士氣懈怠。只要晉州城墻尚在,晉州便絕不會失陷。只要撐過幾日,援軍應會趕來。守城之時多注意奇特盔甲者,倭軍將領盔甲各異,若能每次予以斬殺,必能有效逼退倭寇而減少我們傷亡。”
義兵首領高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