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6 聯手(1/3)
錦城朝堂議論紛紛,諸公皆覺得應當斷絕與東吳的關系,以明正義。
坐在皇位上的阿斗也有些搖擺不定。
這幾年來,大漢休養生息的同時,又平定了南方叛亂。
比起剛即位時,國力已經日漸強盛,百姓徭役雖略嫌繁多,但家家戶戶一年到頭卻能果腹,再不用挨餓。
如今天下,百姓能不用挨餓,官府又能公正廉明,依法行事,讓世家大族不敢肆意巧取豪奪,除了大漢,還有何處?
更別說漢中和越兩地,還專門開了學堂,讓黔首蒼頭的孩子也有機會入學。
單單就拿這個事出來說,這可是唯有明君圣主在世,文教興盛,才會發生的事情。
故大漢百姓少有怨言者。
再加上隴右大捷,極大地振奮了大漢士吏民心。
在這種情況下,“以大漢之力,未必不能討賊,又何須乞于東吳”的言論,確實讓很多人覺得在理。
在這等議論風氣下,即便是老實娃子阿斗,亦有些膨脹起來:諸公皆是這般說,想必不會錯了。
明君圣主嘛,確實是要注意聽諸公的意見。
當然,最主要的是聽相父的意見。
只是這等大事,相父又遠在漢中,所以此時只能是先讓朝廷的諸公朝議一番。
然后再把朝議結果送到漢中讓相父過目,讓相父也知道朝中諸公的意見究竟是怎么樣。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站了出來,上了一本《駁斷絕與吳盟約疏》。
“今議者咸言孫權志在鼎足,不欲北進,此言似是而非,實是蒙蔽陛下也。何也?
東吳非不欲北進,實乃智力不及,故唯憑江自保。昔孫權挾赤壁之勝,北攻合肥而不克。
建安二十年,孫權與先帝議和平分荊州后,又親領大軍伐合肥,反被魏將張遼領八百騎而破之。
至建興四年,賊首曹丕死,孫權再趁機領軍攻江夏不克,無功而返。故此所謂智力不足越江也,非不欲上北岸。
昔先帝欲北拒曹賊,又欲東吞孫權,最后遺恨永安。夷陵之恥,猶在歷歷在目。
陛下文資武略,比之先帝何?而今大漢文武,可當先帝麾下謀臣武將否?
若不及,何可言斷絕漢吳之好?故臣以為,此時不宜明孫權僭越之罪?!?
阿斗覽畢,心頭一驚,頭上如同一盆冷水澆下,才剛剛膨脹了一下的心思就突然涼了下來。
想想先帝,何等雄才,又有眾多謀臣勇將,尚有永安之遺恨,況復自己?
只是看到這奏章的主人名字,阿斗又禁不住有些皺眉:“李平?”
原江州都督、名義上統中外軍事的中都護李平終于回到了錦城,并且改名李平,上了一道奏疏,反對大部分人所提出的絕吳之盟。
李平這個奏章一送上去,頓時就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朝中袞袞諸公,未必不知道斷絕與東吳盟約的壞處。
但政治正確是永遠的正確,路線的正確有時未必是正確。
反正高喊反對東吳稱帝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更何況路線還有可能是正確的?
所以大伙怎么選擇,簡直就是自然而然,沒看到丞相府的留府長史和參軍都沒有說話?
倒是李平,敢第一個說出這等話來,當真是令人側目。
只聽得有人冷笑一聲:“孫權稱帝,若是大漢斥其僭越,中都護不正好繼續留在江州都督軍事,以免東吳移師向西?”
反正丞相欲取消江州都督也不是什么秘密的事,只不過李平一直拖延留在江州,故這才遲遲未能完成。
這種做法,自然讓朝中不少人忿忿不平。
再加上對大漢丞相的信任,所以相信李平失勢的人,不在少數,有人出言諷刺,最是正常不過。
李平看向坐在那里的人,淡然道:“君是欲與某廷論?”
身為中都護,在沒有倒下之前,他就一直是大漢的第二號輔政大臣,即便是天子亦要對他以禮相待。
許慈坐在原位一挺身,“有何不可?昔前將軍攻襄樊,宛洛震動,逼得曹賊幾欲遷都,若孫權有心北上,又何至于背襲荊州?”
這一問,讓強行裝出樣子的李平差點破了功,當場就想打死這個老匹夫。
尼瑪的這種問題,你讓老子怎么回你?
難道要我說是關羽有問題?
于是他一甩袖,抬頭向上看,故意不去看許慈:“荊州之失,早有定論,諸公當年是何等言論,莫不成還要某一一指出?”
他對著坐在最上面的阿斗行了一禮:“陛下,知我罪我,惟其春秋,某一片公心,天地可鑒?!?
朝堂上響起了一片輕微的哄笑。
李平敢說他有公心?
當年他任犍為太守,居然能把越騎校尉(楊洪)逼得引退出走。
都督江州后,又把牙門將王沖逼得降了魏人,還把大漢的曲轅犁泄露給了魏國。
更別說這兩年來所作所為,若是他當真一片公心,那么忠清款亮,憂公如家的越騎校尉又算什么?
這一聲哄笑,讓李平的臉色難看之極。
他自視甚高,即便地位與自己相等者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