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師者(1/2)
張懷義此人僅從原著中零星的片段,再加上老老天師張靜清對其的評價,以及縱觀他的一生,張懷義一生活的都像個“鼠輩”。
此鼠輩非彼鼠輩,而是說張懷義事事隱藏,無法放開心胸,不肯與人坦誠。
張楚嵐的做事風格,顯然盡得張懷義真傳,除了寶兒姐外,張楚嵐同樣未曾對他人放開心胸。
并不是說這種行事風格不好,而是,如果一直無法放開心胸,與人坦誠相見,那么無論修行還是處事總歸弊大于利,走到最后可能最終沒有一人可以交心,自身修為同樣被卡在一個境界始終不得寸進。
原著中張靜清的解決方法是試探張懷義本性,確認他本性善良之后,再主動點明此事,隨后,傳授給他雷法用來鎮壓心底的“邪祟”。
老老天師張靜清修為上或許不如“高興時一人之下,不高興時一人一下”的張之維,可這位老人家真正的閃光點卻并非修為,而是為人師者。
韓愈師說有云:“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這句話詮釋了何為師,師者授業之前需傳道,且與授業相比,傳道顯然要更加重要。
何為道?
為人之道、處世之道、修心之道等等,這些都是道。
而老老天師張靜清則完美的詮釋了何為師者,比起授業,他顯然更在意弟子在這方面是否有所偏差。
張之維能登頂“一絕頂”,除了他本人天賦異稟,修行努力外,更重要的則是張靜清生前的教誨。
張之維天賦極高,年紀輕輕就將金光咒修至大成,自陸家大院一巴掌打哭陸瑾揚名后,便一直是同輩之中的翹楚,讓眾人鞭長莫及。
按理說有這樣杰出的愛徒,張靜清作為老師定然心中歡喜,開心異常。
只是,張靜清雖因有張之維這樣的弟子歡喜不已,但歡喜之于,他更多的卻是憂心。
因為,一個人若只是擁有強大的力量,但身處凡塵俗事之中卻不懂的為人處世,心性上有所欠缺,那么以后的路是禍是福,那還真不好說。
張靜清從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弟子的優秀會給他帶來什么,反而,一直在想怎么能讓門下弟子以后能走的更遠。
為了張之維能走的更遠,張靜清一直在暗中打磨張之維,讓張之維盡快認清自身的問題,而之所以會將張之維趕下山去,也是介于這個原因。
如同秦時之中,北冥子曾言:“未曾入世,何談出世。”
張靜清將張之維趕下山去,為的就是讓他能好好體驗一次凡人之道,明悟自身,日后能走的更遠。
張之維也終究不負老老天師期望,一路以碾壓同輩的氣勢登上“絕頂之位”,真正讓“一人之下”這句本是玩笑的話變成現實。
而對于張懷義,張靜清并不贊同其活的像個“鼠輩”,試探其本性之后,便果斷傳授其雷法,再叫他與張之維一戰,即是希望他可以打開心胸,別在陰暗之中蠅營狗茍,也是希望師兄弟二人能相互打磨。
不過,對于張懷義“老鼠”的賊性,張靜清也并非完全否定,在傳授雷法之時就曾言明,張懷義心中有賊,且賊不見光,主意最正,膽子最大卻也最小,可這并非完全都是壞事。
反而,點明張懷義,這就是他的特點、他的工具,若是利用的好卻也不乏是一件好事,其中利弊皆有,日后如何運用,最終是優點還是缺點,是好是壞就要看他自己了。
其實,無論是張懷義還是張之維,他們的問題殊途同歸,都是如何為人,如何處事,如何修身修心修道。
老老天師張靜清正是一眼便看穿問題本質,因材施教,通過不同的方式讓他們認清自身問題,引導二人走上正道。
張靜清為了徒弟當真也是操碎了心……
不過,張靜清的努力并沒有白費,縱觀天師府門下弟子,皆是中正之人,師兄弟和睦恭謙,上下一心,能在亂世到來之時,以舉門之力下山,也能在盛世之時,回山修身養性。
雖說張懷義因為種種原由卷入甲申之亂,算是小瑕疵,可觀其一生也不曾造惡作孽。
若張懷義當真行差踏錯,張靜清即便再護短,又豈會不遺余力想要將他保下。
由此也能看出,張靜清對門下弟子言傳身教,用心之深,當真是師者表率。
比起張之維和張懷義二人,張靜清對于田晉中則主要集中在解惑上面。
田晉中不同于前者,其本性純真,重情重義,雖資質比起二人略顯中庸,但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比起前者,田晉中更能看清自身,雖說修為一直落后于兩人,但卻一直未曾被二人拉下太遠,能憑借中庸的姿勢,趕超世間大部分天才,可見張靜清的教導何其成功。
而當,田晉中因張懷義的事情,深陷困頓迷惑之中時,張靜清又及時出現替他解開困惑。
如若不然,當田晉中四肢被毀,經脈盡斷,對于人生、未來皆失去所有希望,若論對生命之困惑,對未來之迷茫,誰又能與其相比。
正當田晉中對生命失去希望之時,老老天師及時制止,并且為其解開心中困惑,一句:“熬不住的時候,那正是修道之時。”讓田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