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出塞行(1/2)
第一百二十四章 出塞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是西北塞外的景色,特別是嘉峪關外,周夢臣從朝廷邸報上看到,甘肅鎮上報過數次,黃沙掩關,門為之不開,請求遷徙嘉峪關。但是朝廷哪里有那個錢,最少而今是沒有批準的。
而大同塞外,雖然有長城這一道人為的阻隔。但本質上,雙方的氣候差別并不是太大的。特別是靠近長城這一線。在明初,常常有百姓出邊墻開墾土地。
那時候,大明騎兵幾乎年年燒邊,也就是將長城以北的草地燒上三百里。誠然這樣舉動,給蒙古人帶來極其深重的災難。畢竟因為維度,以及橫隔漠南漠北之間的瀚海存在。漠南最好的草原,其實也就是臨近邊墻的草原。
這些地方種地其實是有一些勉強。但是如果用來放牧,卻是再好不過的地方了。
一把火燒盡三百里,讓胡兒無處放馬。自然是凄慘之極。只是蒙古人再怎么強橫,也不可能穿越三百里無人區,騷擾邊境。畢竟韃子騎兵高速機動的奧秘,其實是建立在蒙古馬好養活的前提上。只需讓這些蒙古馬去吃草,就能解決大半的糧草問題。
但是蒙古馬再怎么厲害,也不可能奔襲三百里,一口草都不吃。
那時候,對大明邊關百姓士卒來說,邊墻是什么?就是一道壕溝,那時候連城墻都沒有怎么修建。不過是在幾個要點修建了幾座城堡,放上幾個百戶,或者千戶而已。
只是可惜,土木堡之后,這些政策都不能維系下去了。到了而今大明的將士不能保護大明百姓。
如果再往北一點,在陰山余脈北麓,那就是不一樣的情況。但是而今從大同右衛開拔,到玉林舊城之間,還感受不到四百毫米降雨線導致的氣候變化。
周夢臣沿著兔毛川北岸行軍。
這一次行軍,讓他感受到了很多。
不得不承認,周夢臣之前感受不到什么是逢山開道,遇水搭橋,那是因為周夢臣用兵的地方,大多都是境內。一些必要的基礎措施,還是比較完善的。并不是說,大明的交通體系都很完善到,不需要一點點修整了。而是士卒都是本地人,對本地人一草一木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們都可以選擇周圍約定俗成的交通線來走。根本不用費那么多事情。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
大明小規模出塞一直都有。馬芳就有越過邊墻出擊的經驗。但問題是。馬芳所部是騎兵,騎兵通行能力強。對道路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周夢臣這一次帶了五萬上下士卒,其中只有三千騎兵。由麻錦,麻祿,周大壯負責。每人各領一千。麻錦,麻貴一個在前開道,一個在后面殿后,周大壯則負責護衛中軍。也就是周夢臣本部。
所謂一人得到雞犬升天。
周大壯就是這樣的。
周大壯雖然語遲。也不是太聰明的樣子。但是似乎上天將他智力上的優勢奪取之后,補償了他身體上的優勢,他長大膀大腰圓。運動神經極好。在大同一年多的事情,騎射練得極好,也上過陣殺過人。為人越發沉默少語,平日就好像是一根柱子一般跟著周夢臣。很多人下意思將他忽略了。
當然了。周夢臣也知道,周大壯的能力決計不可能勝任一個千戶的。他充其量是一個斗將。獨當一面的局面,是應付不來的。但是周夢臣放在身邊做護衛卻是很安心的。
這也算是慣例了。
大將身邊的親兵將領都是自己家出身。要么就是子侄,就是關鍵時刻,即便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主將安危的那一種。在而今京營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特別是那些有爵位的將領,自己的親兵,清一色府中家丁,經年老卒。在軍中服役,領兩份錢,一分是府里給的,一分是朝廷的給的。
其余的都是步卒。
不僅僅是步卒,還帶了大量輜重。十萬石糧食,數千石水泥。還有火炮火器彈藥等等。
僅僅大車就有一萬多輛,步卒之中,除卻前后警戒大士卒之外,都去搞運輸了。所以沒有攜帶民夫。當然了,這也是大同人口底子太薄了,也沒有太多民夫可帶。
整個車隊延綿數里之長。
這就對路面狀況要求比較高了。而這里其實也是當初的官道,只是已經是一百多年的道路了。早已不成樣子了。
所以一路上走走停停,一天還走不了三十里,看樣子,從這里到玉林舊衛需要三日功夫。
索性,周夢臣也不急,甚至不派人去搶占玉林舊城。他甚至希望韃子真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城,與周夢臣打一場攻防戰。
一路行軍。周夢臣秉承了曾國藩的理念,就是結硬寨,打呆仗的。
周夢臣對路上臨時的扎營地,很是看重。必須選地勢開闊,又能扼守要津的地方。而且修建的營地也非常結實。甚至讓士卒,下午就開始修建。規格非常高。周夢臣準備,今后在這兩個扎營地進行加固之后,每一處放上一個千戶。扼守后路。
而且兔毛川這一條河雖然不大。但是在千百年的沖刷之下,這河谷地也有很多是可以屯耕的,特別是鄰近兔毛川的地方,周夢臣覺得,是能改造成水澆地的。雖然這因為地勢的原因,這一片谷底狹長了一點。但讓兩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