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七 反物質(1/2)
不過洪荒的符文科技,對于能量上的應用,已經能夠做出能夠制造出大量中微子的設備。
它發射出來的中微子,集中而快速,可以輕易穿透一顆星球。
并且都是和其他來源有區別的中微子,只有超新星爆發時候才會出現,而超新星爆發雖然在宇宙范圍內,算得上隨處可見,但是在銀河系內部,尤其是太陽系附近,其實幾萬年可能才發現一次。
在現實中,已知的最大中微子來源,是太陽。
每時每刻,太陽里面的超級聚變反應,都會制造出難以計數的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伴隨著太陽風,吹遍了整個太陽系,也吹向更加遙遠的宇宙空間。
它們與太陽風的帶電粒子不同的是,它們沒有任何的電荷,完全不受磁場的影響。
所以它們浩浩蕩蕩,毫無阻礙,穿透了所有在身前的障礙物。
水星,金星,藍星,所有的行星都難以抵抗它們的步伐。
雖然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在穿透的過程中,會發生碰撞,導致線路變化,還有中微子的震蕩,它們會很容易轉變成另外一種中微子。
但是絕大多數,都能順利穿過去。
因為現存的所有物質,它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可以說原子,才是世界存在的基石。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等離子態中失去了電子的等離子,以及金屬中的游離電子,都是原子的組成部分。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相比于整個原子來說,原子核就相當于太陽和直徑一光年的太陽系相比,還要少一點。
這么大的范圍,中間只有幾個運行在軌道上,極其微小的電子,而中微子的質量就只有電子的百萬分之一,甚至更少。
愛閱書香
所以這也是它們能夠穿越整個藍星的基礎。
長久以來,除了核反應,大家很難制造出中微子,絕大多數都是觀察太陽中微子和宇宙中微子。
聚變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每秒鐘,就有一千萬億個中微子,穿透人的身體,卻不會帶來任何的影響。
雖然來自藍星的科技并不是月宮基地的研究重點,畢竟就算是核聚變的應用,也要使用符文技術進行建造。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于能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別看月宮基地并不大,哪怕加上全部的機器人,也只有不到十億的成員,但是它需要的能源,已經超過了整個星球。
因此核聚變的小型化,還有新的能源開發,也被進一步提上日程。
新的能源自然不會是反物質,因為反物質對于這個趨向正面的宇宙來說,獲得的難度極大。
自從發現了反物質的存在,到現在為止,人類也只能利用對撞機制造出少量的反物質。
歐洲實驗室宣稱他們成批制造出了大概五萬個反氫原子。
而五萬個反氫原子的數量看似很多,但是一個氫原子的質量,就只有1.674乘以10的負27次方千克,你就可以想像它們的質量有多少了。
并且它們的存在時間,只有零點幾微秒,然后就和環境中的氫原子反應,湮滅掉了。
歐洲實驗室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們的制備,全程都在低能環境中進行,為以后大規模制備反氫原子提供了基礎。
但是這種低能環境,也是相對于大型對撞機的驚人耗電而言,其實完全是用更多的電,來制備能量更少的反物質。
并且反物質的保存也異常困難,一般都是保存在真空環境的強磁場中,稍有不慎讓它們暴露在外,就是一場驚天的爆炸。
一克反物質的爆炸威力,其實只相當于比較強烈的炸彈,大約五百克的反物質,才能與氫彈相媲美。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它們的反應比較干凈,沒有任何的殘留,甚至輻射都不存在。
在1997年的時候,米國監測加馬射線的衛星,發現在銀河系的上方,三千光年的位置,有一個巨大的反物質噴發源。
噴發出來的反物質,形成一個高達2940光年的反物質噴泉。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反物質應該是最佳的反應堆材料,只需要很少量的反物質,就能產生大量的能量。
但是制造反物質消耗的能量,是反物質產生能量的幾十倍都不止。
當然這就跟可控核聚變一樣,當初的實驗堆,也是輸入能量,遠大于輸出能量,不過經過這么多年的進步,即使不使用月宮基地的技術,藍星只憑自己,也能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能夠商業化的反映對了。
或許未來有一天,能夠比較廉價地制造反物質,那時候才是反物質反應爐大行其道的時候。
核聚變雖然勉強能夠支撐起星際旅行的需要,但是相對龐大的反應堆,還有比較低下的反應堆效率,在超遠距離航行中,并不占什么優勢。
因為宇宙遠比想象中空曠得多,尤其是像是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懸臂這樣的銀河系邊緣地帶。
距離最近的恒星距離都有4.2光年那么遠,并且在途中,幾乎沒有任何能夠補充核原料的地方。
要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