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最后的努力(3/3)
得不接受現實。這是“蘇維埃政府方面的背信行為”,俄國被認為“正在從歐洲撤退”——波蘭報紙也是這樣看法。(亨德森25日寫信給哈利法克斯說,“我真想知道,德國同斯大林做成的真正交易是什么。我不能相信,后者真會只接受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而不附有一些交換條件。”)俄國作為一個可能的同盟國的資格立即被勾銷了。非常自然,英國一個例外。它的中央委員會在8月22日發表了一項聲明,歡迎德蘇協定的簽訂,認為這是“和平與社會主義的勝利”,并極力主張簽訂一項英蘇公約,以作為和平陣線的基礎。
英國政府除了澄清其對波蘭的立場外,還決定由首相給德國總理寫一封私人信。寫這樣一封信的建議,最初是亨德森大約在六個星期之前向哈利法克斯提出的,8月18日,這位大使又重新提出了這一建議。他強調這應該是一封“秘密的和私人的信”,由一名使者(他自己或別人)直接交給希特勒——因為亨德森相信,公開地接近希特勒的日子已成過去;恐嚇是可以打的最后一張牌了。哈利法克斯在8月19日給張伯倫的一封信中提出了這個建議。最后在22日同意派亨德森立刻親自將信送交給希特勒。
22日夜間9時,大使接到指示和信件原文,立即設法安排與希特勒會晤。但是這位總理是在貝希特斯加登。在這同一天,即22日,他已經同他的參謀長們舉行了一次會議,向他們解釋了他決定在8月底以前(在這次會議上暫定于26日)進攻波蘭的政治上和戰略上的理由。亨德森不能馬上見到希特勒,就試圖同魏茨澤克接觸,但他正在坦貝爾霍夫機場為里賓特洛甫去莫斯科送行。亨德森就對海威爾(統帥部的負責外交部和總理之間聯系的聯絡官)講了,海威爾是“同情的和樂意幫助的”。后來在當天夜里終于見到了魏茨澤克。后者要大使等里賓特洛甫回柏林后再說。但亨德森明確地告訴他,他得到的指示是毫不遲延地立即親自把信交給總理。最后終于安排好,亨德森在第二天,即23日上午9時半乘飛機去貝希特斯加登。
于是,大使由魏茨澤克和海威爾陪同飛往薩爾茨堡,再從那里乘汽車去貝希特斯加登。下午1時過后不久,他在那里拜會了希特勒。那兩位官員也都在場。會見后,亨德森在給駐柏林的英國大使館打去的一次電話中說,希特勒仍“抱著一種毫不妥協、完全不能令人滿意的態度”。隨后,他在當天(回到柏林后)給哈利法克斯寫的關于這次會見的報告中說,希特勒在談到波蘭人以及英國對他們的支持時,使用的語言是“粗暴而又夸張的”。希特勒說,去年英國慫恿捷克人敵視德國,現在又煽動波蘭人采取毫無道理的行動,交給他們“空白支票”。亨德森“堅定地遵守”給他的指示,反復警告希特勒說,“德國采取直接行動就是意味著戰爭”。但是希特勒對此的回答是,“他并不想要戰爭,但如果戰爭是必要的話,那就決不在它面前退縮。”大使把張伯倫的信留給了他,然后返回薩爾茨堡。希特勒答應在兩小時內給他回音。
首相8月22日的信強調英國決心全力支持波蘭,如果必要的話,將不惜為它而戰。但還是強烈敦促德波兩國直接談判,談判達成的任何解決辦法應由中立國家予以保證。
英國8月22日的動員令(首相寫道),德國總理無疑是已經聽說過了。之所以必須下動員命令,是因為倫敦接到報告說德國正在調動軍隊,同時也是因為柏林某些方面人士在宣布德蘇協定以后產生了一種印象,似乎無需再顧慮英國會站在波蘭一邊進行干涉了。“不可能犯比這更大的錯誤了。不管德蘇協定可能證明是屬于什么性質的,它都不能改變英國對波蘭承擔的義務。”英國政府曾受到譴責,說它在1914年時沒有使自己的立場鮮明,因此要為那場戰爭負部分責任。這次,它決心要充分地闡明自己的立場;它已下定決心并準備好,如果需要的話就打仗。現在,戰爭一經開始也就不會是一場短期的了。但英國并不想打仗,英國政府相信,只要一種“信任的境界”能夠得到恢復,使相互商討可以進行,那么德波之間的一切爭論問題就都能夠而且也應該不使用武力來得到解決。英國政府準備幫助創造這種條件,并準備參加涉及德英雙方利益的、范圍更為廣泛的對話。
如果各方面都停止“報紙宣傳戰和一切煽動性的活動”,使當前的緊張局勢能夠緩和下來,那么這樣的條件就可能建立。這時對于少數民族的抱怨和控訴可以先進行調查;然后,德波兩國的直接談判就可以開始了。這項談判的成功有賴于一項事先的非正式協議,即達成的任何解決方案必須由中立國家予以保證,英國政府準備對這種保證的有效實施作出自己的貢獻。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