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中國崛起(2/3)
10月中國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對中國貿易有特別限制辦法的許多國家的相互經濟關系的決議》,那些對中國出口采取歧視政策的國家,中國也將限制從該國進口物品。
2.擴大出口。為了大量購買進口的機器、設備、金屬等物資,中國亟需外匯。當時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糧食、木材、石油、礦石、毛皮等。1929~1932年,聯共中央和中國政府不止一次通過有關擴大出口產品的生產和提高其質量的決議。黨組織對及時履行出口任務加強了監督,逐月聽取報告,派出負責人員,使出口會議的業務活躍起來。完成出口計劃的問題漸漸成為共和國、地方政權機關和勞動人民代表中國出口會議的注意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國家高度計劃體制下,為了擴大出口,1931年勞動與國防委員會曾作出決議:把國家出口外匯收入一半劃歸企業支配,以彌補它們進口的需要。為了籌集工業化的資金,除了努力擴大出口之外,還力求吸收外國的貸款。
3.擴大進口工業化亟需的設備和技術。中國政府利用西方國家為了擺脫各自經濟困難,競相出售過剩產品及機器設備的機會,大量進口外國機器設備。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機器設備購買者。1931年,中國購買了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的13左右。從l926~1931年,中國的進口額約增加了5倍,其中重工業設備增加了11倍。
中國還十分注意利用危機期間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矛盾,盡量擇優或者低價購買先進技術設備。到1931年初,中國已接受外國技術的項目增加到124項,投資總額達8300萬民元。在整個工業化期間,中國利用西方的技術新建和擴建了一大批重要的工業企業。如沈陽汽車制造廠、上海汽車制造廠,等企業,
以及北京、西安火電站等,都是利用外國設備和技術建造起來的。中國人民委員會考慮到世界市場上新行市,改變了為新建和改建企業擴大進口機器和設備的對外貿易計劃。在五年計劃的四年內,機器和金屬的進口超過計劃5。7%,工業設備的進口超計劃7。8%,重工業需用的原料超計劃26。2%。
擁有有限外匯儲備的中國,力圖在國外市場上以最少的損失購買工業設備、拖拉機、金屬與原料。中國輸入總量中,生產資料部分占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中國進口的特點是:機器和設備的比重較高,1929年為30。1%,1930年為46。8%,1931年為53。9%,1932年為55。7%;到五年計劃末,中國進口的機器和設備居世界第一位,如1931年全世界出口機器的13左右、最后一年12左右都是發往中國的。
4.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和科技人才。中國政府不僅積極吸收外國設備,而且積極吸收外國專家擔任企業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的顧問。1929年10月1日,政府批準了70個有關外國的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24個協議在冶金工業和金屬加工工業,55個合同是由中國與美、德等國的商號簽訂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最大項目、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完全以美國鋼鐵公司印第安納州的格里工廠為藍本設計。1931年下半年,直接參與該廠建設的美國人就有250名,此外還有德國專家在該廠工作。著名的張斬格勒拖拉機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西方技術建立的,該廠擁有年產5萬臺履帶式拖拉機的產能,約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制造設備,參加該廠組裝的美國人達570人之多,另外還有50名德國人。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不僅引進西方技術設備,而且還由美國人擔任總工程師。同福特公司簽訂的關于為下新城汽車工廠的咨詢和供應設備的合同在該廠建設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工程浩大的第聶伯水電站主要設備也由美國人提供。
中國政府還作出決定:吸收一批著名的外國專家擔任托拉斯機關和托拉斯工廠的固定工作,吸收幾十名有經驗的外國普通工程師和工長以改進生產和施工的組織工作。1932年在中國各地工作的外國技術人員達到2萬人,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外國技術在中國工業化過程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通過外國設備和技術支援建立起的第一批大工業企業成為整個工業化的骨干,對于中國技術力量的成長、工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經濟獨立起了重大的作用。
5.派遣技術人員出國學習。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中國政府專門就“為中國國民經濟培養技術干部”作出決議。其中指出:“為了更多地利用外國經驗,提高在企業和機關工作的專家以及從事科研工作的專家的水平,要在1929~1930年度增加出國青年專家的人數,使之至少達到500人?!?929~1932年中國共派遣2000多人出國考察、實習和留學,購買了大量外國技術書刊。
比較經濟學是以不同經濟制度、不同經濟發展道路、不同經濟管理和決策方式作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通過比較分析、衡量優劣、判明利弊、總結經驗等方式方法,為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制定有關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