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戰場沒有如果(1/2)
吳玠想了一整夜,邊逃命邊想原因。
要么是宗舒找到了新的良種馬,要么是他發明了增強馬力的藥物。
就是沒有想到,是遼人的馬出了問題。
馬蹄,其實就是馬的腳指甲,專業一點叫:角質層。
角質層屬于馬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所構成。
馬蹄分為蹄緣、蹄冠、蹄壁和蹄底四部分。
一旦馬的蹄底磨透了,下面就是馬的真皮組織,馬連路都走不成了。
既然是角質層,那么這個角質層也可以長起來,只不過時間較長。
遼人的騎兵先是在蘭溝甸與楊可世的騎兵干了一仗。
蘭溝甸是白羊淀里的一塊灘地。
灘里是潮濕的,遼人的馬蹄已經沾上了水。
后來,遼人的馬又在血地上站了好幾個時辰,最下面的角質層早就被泡軟了。
所以他們追宗舒的時候,馬力消耗特別大。
并不是遼人的馬不濟事。
泡軟的馬蹄子很容易磨掉,很快就見到肉。
這時候,馬就是再有力氣,也不能繼續跑了。
宗舒介紹說,他從汴梁還帶來了很多玻璃碎碴,這是林靈素制造玻璃時留下的殘次品。
還從宗氏瓷器作坊里帶了一些碎瓷器,鋪到了村子外的官道上。
遼人的馬蹄已經軟了,這些玻璃碴子、破碎瓷片,很容易扎進馬蹄。
這就是遼軍在官道上人仰馬翻的重要原因。
“我明白了,我們的馬蹄沒有被泡過,而是一直在干的路面上走,馬蹄的損耗比較小。”
吳玠又說道:“再加上,遼人的騎兵在官道兩旁的田地里跑過一段,此時冰雪融化,田地潮濕,更是加速了遼人馬蹄的軟化。”
“吳將軍,舉一反三,在下佩服。”宗舒贊道。
吳玠現在哪里敢擺將軍的架子?
宗舒從“綁架”自己開始,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環環相扣,算無遺策。
他可能是提前好幾天就已經設計好了,他只不過是按照流程,一步步把遼軍引向深淵。
等到來到深淵的邊緣,遼軍醒悟過來,一切都晚了。
對宗舒,吳玠現在是一百個、一萬個佩服。
吳玠慌忙道:“宗少爺大才,在下萬萬不及,如有不懂之處,懇請不吝賜教。”
經過李少言的介紹,吳玠知道了,宗舒根本不是東宮侍講的身份,而是太子尊稱為“宗師”的人。
吳玠也不能貿然稱宗舒為“宗師”,只能稱他為宗少爺。
宗舒講完了“首先”,發現吳玠和種師道不再往下問題,也就不再解釋“其次”了。
自己一匹馬勝過遼人三匹馬的真正原因,他目前還不想讓太多人知道。
這個真正的原因是:馬掌。
宗舒為三十五匹馬通通釘了馬掌。
在曹家莊時,宗舒遞給了曹一手一張圖紙,畫了一個鐵片,就是馬掌。
曹一手按照圖樣打造了馬掌,并且和牛皋一起,給馬釘上了掌。
馬一開始很抗拒,但曹一手和牛皋的力氣都大,將馬綁起來,同時把打造好的鐵掌放入爐火。
鐵掌紅透之后,曹一手夾著鐵掌直接貼到馬蹄底部,鐵掌就與馬蹄的角質層融為一體。
緊接著,曹一手又給馬掌釘上了釘子,確保馬掌與馬蹄結合更緊。
也就是說,宗舒的馬有了鐵掌作保護,根本不會受到傷害和磨損。
因為,磨損的都是馬蹄鐵。
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
同樣都是通過鋪滿麥秸的官道,遼人的馬滑倒,而宗舒的馬沒事。
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由古羅馬人發明,最早關于馬掌在我國的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后。
后晉天福三年,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開始進入茫茫戈壁。
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
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牦皮乃可行”。
“木澀”是當時甘州人對馬蹄鐵的通稱。
當時處于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鶻已經掌握了給馬釘掌的技術。
但是直到元代才在被蒙古人廣泛使用。
當然,現在的遼人、金人都不知道使用馬掌。
如果遼人、金人知道使用馬掌,大宋更是無法阻擋這些草原騎兵。
出于謹慎,在沒有新的技術出現之前,釘馬掌的秘密只限于曹一手以及目前的三十幾人。
種師道和吳玠不問,宗舒自然也不能主動和盤托出。
剛才種師道還在擔心,牛皋等人追遼人,會不會讓遼人給逃了,畢竟人家剛剛第三次換馬。
宗舒這么一解釋,種師道心道,耶律不才,跑不掉了。
不過一想,牛皋等人要想抓住耶律不才,恐怕也不容易,特別是宗舒要求抓活的。
看出了種師道的擔心,宗舒說道:“牛伯遠的武功,恐怕不比晉卿差。”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