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兵道武道(2/2)
為決勝之兵也,此時李世民的主力便以騎兵為主,以取羅凡中軍為要來遏制火炮的威力!
兩軍交戰(zhàn),致勝因素有四,就是“陣、勢、變、權”四要,而以“陣列”居。
出無窮之變,或伏或起,或正或奇,似整不整,似亂不亂。合亦成陣,散亦成陣,行亦成陣,敵固不知我之所以退,抑亦不知我之所以進,正是陣法之要沖。
遙遙望去,只見李世民手中帥旗一揮,旌旗搖動間,將士迅變陣,化為猶若尖錐的鋒矢沖陣!
唐軍確為一支訓練有素的精兵,只看其推進的陣勢法度,能陣間容陣,隊間容隊,隅落相連,整而不亂,人人步伐一致,生出千軍萬馬推進的氣勢,已足可寒敵之膽。
羅凡卻是夷然不懼,現(xiàn)在是以守代攻,時機至時,會轉為以攻代守,破與立,強與弱;見招拆招,見縫插針;兵道武道,實無二致也。
鼓聲驟急。
兩軍同聲喊,由緩步變成急步,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殺至,登時風云色變,戰(zhàn)意橫空。
炮火橫空而起,轟傳整個平原,聲勢駭人。
羅凡令旗揮動間,騎兵往兩翼散開,恰到好處地將陣法轉為長蛇陣,以機動力極強的騎兵包抄對面后方,強弓駿馬,這些騎兵的騎射戰(zhàn)術雖然依然比不上蒙古軍人人自幼習騎那般揮灑自如,但依然不可小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唐軍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是直拉弓與古代反曲弓,直拉弓有個缺diǎn,拉開幅度越大,就要用更大的力來繼續(xù)拉,拉力曲線是一直上升的,也就是説弓拉得越滿,所需力氣也越大。
而反曲弓上下兩端向弓的主體的相反方向彎曲,解決了直拉弓的缺diǎn,它的拉力曲線很平均,不管拉得多滿,所需皆是同樣的力道。
但是,反曲弓相對于最先進的復合弓,也暴露出了缺diǎn,就是不能省力,一把4o石的弓,拉開需要4o石的拉力,保持住開弓姿勢瞄準時,也要一直保持用4o石的拉力。拉力倒不是問題,問題是肩背的肌肉群,也就是控制射準的肌肉,一旦疲勞,精度就降低了,所以反曲弓的準確度是略低于復合弓的,特別是不適用于長時間瞄準。
近現(xiàn)代的復合弓是通過滑輪來省力的,越往后拉,需要的拉力越小,與古代所記載的復合弓完全不同(古代早期的復合弓指的是復合材料,與現(xiàn)代有偏心輪省力裝置的復合弓不是一種),且由于弓壁擺動極小,精準度極高。
令旗一轉,唐軍轉而攻敵左翼,羅凡這邊迅作出應對,便猶如高手過招,對方一招攻來,己方立刻作出判斷,或封擋,或閃避。只見羅凡一方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
二龍出水陣,隱與陣中,龍本陽剛,水本屬陰,龍在水中,陰陽相調,萬事俱安,一但出水,二龍威勢大增,勢不可擋,乃封神時期6壓道君所傳大陣,以二龍之陽鎮(zhèn)壓玄冥之陰,恰到好處!
陣法不斷變換,兩人以兵代武率先交手!
李世民武道、兵法,皆是強中至強,但羅凡的優(yōu)勢便在每每料敵先機,以氣動觀陣變,提前作出應對,竟斗得個不相上下!
若説寇仲以兵道入武,那羅凡便是以武道入兵,整個戰(zhàn)場風虎云龍,二人猶如棋逢對手,疾走相斗不休,這不單是兵法的較量,亦是對對方武道的試探!
羅凡對兵法的認知最早是來自宋青書,雖然宋青書是個悲劇龍?zhí)淄饧臃磁?,但其經目不忘之能注定了他的博學多才。
隨后又經武穆遺書的強化與趙敏的提diǎn,更有不少指揮作戰(zhàn)的經驗,真要統(tǒng)兵作戰(zhàn),怕也只有李世民能為其敵手!
ps:感謝v唯一本尊童鞋的打賞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