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遷都之議(三)求訂閱(2/3)
”
溫體仁頭上留著汗珠,戰戰兢兢。
果然,眾大臣紛紛破口大罵道:“jiān賊!”、“好你個溫體仁,想要做秦檜不成?”
溫體仁跪道:“皇上明鑒,除了這些怪力亂神之語。燕京立都,本身就多有不便。就拿糧食來說。di du糧食補給,皆是仰仗南方。每年需要從南方漕運400萬石、海運50萬石糧食。”
“漕運、海運的運輸成本,不算在戶部的收支,但是實際上,漕運有一萬四千多只漕船,運輸400萬石糧食至京師。路途中,卻要消耗上千萬糧餉。若是朝廷遷都南方。則可減少漕運消耗。節約下來的餉銀,無論用來給軍隊派餉銀,還是用來招撫流民屯田。皆是正途!”
兵部尚書楊嗣昌冷笑道:“漕運400萬石糧食,真正是京師消耗的有多少,不過是100萬石。其余的糧食。皆是北方各地邊軍的軍糧。難道遷都之后,便可以不發給北方邊軍軍糧了?”
果然,楊嗣昌如此一言,在朝中聽命的武將,紛紛對溫體仁怒目而視了。
事實上,溫體仁早就做好了一番準備。準備工作是肖圖白一手策劃,皇帝派人悄悄的交給溫體仁的一堆資料,使得溫體仁可以從容應對可能面臨的反對聲。
“楊尚書此言差矣!本首輔何嘗說不發邊軍糧餉?而是說,朝廷遷至江南。朝中的百官,還有宮人、京師三大營官兵。大半會遷到南方。這么一算,每年至少可減少50萬石漕運糧食,間接省下100萬石糧食的耗損。如此一來,朝廷的用度大減,還需像如今這般拆東墻補西墻嗎?”
財政問題是大明的諸般困境的源頭之一。諸大臣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時候,大學士陳演、魏藻德激烈反對道:“祖宗有法——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皇帝遷都南京,běi jing怎么辦?皇陵怎么辦?若是遷都南京,běi jing防衛更為空虛,韃子再率軍毀皇陵。誰來守衛?”
兵部尚書楊嗣昌朝身后望去,其后站著的正是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光時亨是南直隸桐城人,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此時擔任兵科給事中,也是東林黨一脈的后起之秀。歷史上,崇禎十七年,光時亨阻崇禎南遷,使得崇禎困守běi jing殉國,而被南明朝廷論罪。
見到楊嗣昌暗示。光時亨站出來,嚴厲譴責道:“溫體仁一派胡言,不殺溫體仁,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穩社稷!”
封建王朝的社稷,除了皇權統治之外,也包括祖宗陵墓的祭拜活動。儒家社會以孝治國,每年清明祭祖,也是皇帝奉行孝道的表現。如果遷都南京,而不能在běi jing祭祖,顯然是害得皇帝成為不孝的昏君。
一時間,倒溫的呼聲不斷。
老溫卻是冷然掏出一份文章,慷慨激昂的讀出來:“忠言逆耳!治國如下棋,如果罔顧全盤局勢,不舍棄子,往往會滿盤皆輸。哪怕殺頭,臣還是要陳述一個觀點——燕都之形勝,不足恃也......”
老溫的這篇文章,是肖圖白策劃,崇禎派人提前塞給溫體仁的槍稿。資料稿件絕大多數的雄論,很多是來自于后世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清朝初年,不少的讀書人集體反思明亡的教訓。其中最熱門的則是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明之滅亡,也造成了清初軍事地理學研究,進入井噴狀態。
其中,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更是被譽為“千古絕作”、“海內奇書”,哪怕二十一世紀的軍事專家,研究中**事地理,也繞不開顧祖禹的許多觀點。
溫體仁聲音越來越響亮,也越來越擲地有聲道:
“太史公曰:燕北迫蠻貊,內錯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及秦人滅趙,敗燕軍于易水之西,而國隨以亡。臧荼、盧綰、燕王旦國于燕,不旋踵而隕斃。彭寵以漁陽賈禍。公孫瓚以易京覆宗。王浚掩有幽州,幸晉室多故,冀以自雄,而見戕于石羯。段匹有幽州,而仍不能自立也。杜洛周、葛榮、韓嬰之輩,旋起旋滅,皆不足道。高開道竊有漁陽,身死而地歸于唐。天寶以后,以河北叛亂者,凡十七起。其能免于誅夷,保其宗祀者,不數見也。迨夫李匡籌夷滅于克用,劉守光復系組于存勖,而幽燕卒并于河東矣。契丹倔強者八世,竟敗亡于女真。女真恣睢者百年,終夷滅于蒙古。烏在其為險固者歟?”
“以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ri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恐救未至而國先亡也。撤關門之戍,以為內援之師,又恐軍未離,而險先失也。甚且藉虎以驅狼,不知虎之且縱其搏噬;以鳥喙攻毒,而不知鳥喙之即足以殺身也。不亦悲哉......”
當然,老溫的資料稿,不但包括顧祖禹大牛人,也有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江南之民命竭于輸挽,大府之金錢靡于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
這些雄論,皆是清初一些知識分子心情沉痛的反思,站在明亡教訓上,總結的箴言。如果有穿越者,一定會感覺震驚道,難道老溫也是穿越者?否則,顧祖禹、黃宗羲的文章,腫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