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杯酒釋兵權”的啟示(1/1)
“杯酒釋兵權”的啟示
提起宋太祖趙匡胤,人們馬上會想到兩個故事,一個是“黃袍加身”,另一個是“杯酒釋兵權”。兩個故事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沒有前者,就不會有后者。
這里重點談一談后者——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嘆了一口氣,給他們講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說:
“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念及你們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艱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想要富貴,一旦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宋太祖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后代免于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回旋余地,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并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后,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后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后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此番任免后,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從此也不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
歷史學家紛紛贊美宋太祖趙匡胤干得漂亮,兵不血刃,解除了功臣們的軍權。這比劉邦和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后,大殺功臣確實高明多了。拿今天的眼光看,也應該給趙匡胤點贊。
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內憂是解決了,可外患并沒有解決。趙匡胤重文輕武,從他開始,宋的武力越來越弱,對外作戰,很少有勝利的時候。無論是對西夏,還是對遼,更不用說對金了,最后釀成了靖康之恥。
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窮兵黷武自然不好,但沒有一定的武備是絕對不行的。尤其是對外戰爭中,武備一天也不能松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該打就得打,靠進貢,早晚有一天國將不國。
到了宋朝第三代皇帝趙恒,更是重文輕武到了極至,他寫過一首《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廣大的知識分子,除了讀圣賢書不干別的了,“棒子燉肉”是早早晚晚的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