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揚水論》(2/2)
江流域之間,乃舊荊州富庶之地,楚國之所以稱霸的根基。然而自赤壁之戰后人口凋敝,土地荒廢,多被蠻夷所據。
竟陵到江陵之間,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重開揚水河渠,以引水澆既,大積軍糧,又通長江至漢水運漕之道。
在揚水以南屯兵三萬,在揚水以北屯兵二萬,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常有四萬人,邊種田邊戍守。風調雨順時,收成來說是隴西屯田的三倍之多??鄢竦馁M用,每年可有五百萬斛作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為荊州積蓄三千萬斛糧食。此些糧草足以夠十萬軍民食用五年之久,憑借這些積蓄北可與逆魏爭霸中原,南可滅亡東吳一統南方,大軍的后勤當可無憂。
同時鄧艾表示揚水運河除竟陵一帶地勢明顯高些,多數是平原以及水鄉湖泊,大漢可自華容以北,竟陵以西,江陵以東的四、五百里的土地上,五里設一軍屯,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
戰時,水軍可在長江由江陵的津鄉(今沙市)入揚水運河,運輸士卒東南而上,在竟陵(今沙洋縣)進入漢水流域。免去了水軍繞行夏口,或是走襄陽陸道北上的麻煩,節約了大量的行軍時間。
大漢的巴蜀士卒從蜀中出發往往需要二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中原,如果使用長江順江而下,并使用揚水運河,北入漢江,抵達荊州,不過一月的時間便可抵達中原,省去了大半的時間。
糧草亦是如此!
當這封《揚水論》的奏疏送到朝廷,劉禪極其滿意,感慨道:“大漢若能克復中原,鄧艾所疏《揚水論》當有三成之功。”
鄧艾的《揚水論》也不是憑空而出的,早在春秋時期孫叔敖為楚國所修揚水運河。當時楚國都城在江陵附近的郢,而糧秣經濟依賴于從襄陽所在的江漢平原。其糧草往往需要從水路轉道漢口,朔長江而上,轉運到郢。對于大軍調度上也是不便。
孫叔敖遂勘察地形,在長湖的基礎上修建了揚水運河(今兩沙運河)。再修建之后,楚國憑借著揚水運河,北朔漢水,問鼎中原;其西通巴蜀,與秦國抗衡;東達江左,同吳國逐鹿。
而鄧艾的《揚水論》建立在孫叔敖的基礎之上,對揚水河渠進行修繕以及拓寬,滿足軍民屯田以及漕運的要求。
不得不說,鄧艾真就是屯田能手,到那都能屯田。若論繼承諸葛亮軍事思想的衣缽上,鄧艾當是軍中第一人,能作戰,能治軍,能屯田。
劉禪又仔細的瀏覽一遍,遂提筆批注允許鄧艾在南郡地區重疏揚水河渠及屯田的詔令。
為嘉獎鄧艾所上的《揚水論》,劉禪吩咐道:“封其子鄧忠為關內侯,入東宮任太子門大夫?!?
“諾!”
太子門大夫,六百石,比職郎將,為太子宮宿衛之官。
劉禪這一手遠比冊封鄧艾本人來得好用,在太子位確立下。鄧忠入東宮,不就是讓他輔左太子,保鄧氏二代恩寵不墜。
,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