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消息不斷時機逝(1/2)
此時漢中反叛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忠州,陳佑等人一直在推演如何才能拿下涪陵。
自盧子龍被調離之后,接手的馬如風除了留少量人防備下游周軍外,已經同渝州的蜀軍來回打了好幾次。
雙方互有勝負,但都不好突破。
渝州這一片多山,地形復雜,在沒有現代交通線的情況下,如果脫離水道的話,大軍是很難通過此處的。
偏師奔襲倒有可能,可惜這里是蜀軍主場。遠道而來的沈軍要想找到一條蜀軍沒有注意到的小路,難度不是一般地大。
周軍方面不是沒人提議過,要趁沈蜀交戰之時突襲涪陵,只要拿下涪陵,一切都好說。
只是有一個問題,怎么過江。
沈軍由于沒有水軍,只有在黔州、涪州繳獲的一些船只,故而他們毫無顧忌地在涪陵城周邊水域布下障礙。
周軍發現后當然要阻止,也曾趁著沈軍不注意派出小船排除障礙,可惜還是有不少殘留,不花上一兩個時辰是沒辦法清理干凈的。
再加上橋頭都在沈軍控制之下,想要抵達涪陵城下,很難。
所以他們只能等機會,等沈軍被蜀軍擊敗。或者放寬一點,兩軍戰事焦灼之時,趁亂清理河道,用船運兵至涪陵城下,一舉奪城。
然而還沒等到這個機會,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
先是夔州傳來消息,沈國果然如預料般挑動了長陽番寨試圖截斷糧道。好在周軍對此早有預案,如今長陽雖亂,但亂子被壓制在長陽縣內。
也就是長陽這邊山林眾多,且離沈國城池較遠,否則出現的就該是沈國大軍,而非番人了。
緊接著,江陵那邊一直不停息的小規模戰斗突然升級,沈國武平節度使自澧州猛攻公安,岳州之軍亦攻石首。
江陵受到如此壓力,趙元昌不得不做出抉擇,到底是在這里等著,還是回軍江陵。
就在他糾結之時,蜀國太傅、通化郡王楊中廣再度派來使節,直言漢中史肇慶已叛,蜀國愿同周國共擊之。
對此,陳佑、趙元昌等人心中猶疑,皆以為這是蜀軍亂心之計,作不得真。
雖作如此想法,但為了保險起見,趙元昌還是通過自己的渠道想要探知真假。只是不等京中之人回報,樞密院就移文荊南大都督府,要求停戰后撤。
送來文書的驛使還帶來了最新的邸報。
自西漢時期各諸侯國在京城設“邸”聯絡中外起,就有類似邸報的事物了。
不過其真正出現,還是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后,各藩鎮都在京城設立進奏院,將皇帝詔令、朝廷動向傳回各鎮。真要類比的話,就相當于今天的時政報刊、內參要文。
記載了這些信息的文書被稱為“進奏院狀”、“朝報”、“邸吏狀”等,唐朝之后才有了“邸報”這樣一個名字。
陳佑跟隨趙元昌攻蜀,大概每十天能看到半個月之前的一批邸報。如果事情比較重要,則京中會派人快馬送來,大約會延遲七天。
這次這個驛使帶來的邸報上,就記載了漢中史肇慶叛亂,以及皇帝趙鴻運通過政事堂下達的一系列詔令。
這也是六天前的事情了。
這份邸報其實就是為樞密院文書做注解,否則不會和文書一同送到。
得了消息之后,趙元昌只是喟嘆一聲:“怎會如此不智!”
緊接著就立馬招來李繼勛,一番詳談之后,下令留李繼勛駐守忠州,奉圣、廣節、清化、興山、壯武等軍歸屬節制。其余諸軍隨水軍回師江陵。
陳佑將忠州事務向奉圣軍節度掌書記韓家俊交割之后,也自跟著趙元昌一齊離去。
就在周軍啟程之后數個時辰,沈軍開始強攻渝州。
蜀軍由于戰起突然,剛開始落在下風,不過后來憑借著水軍的優勢運送兵力自后方進攻沈軍軍陣。兩面夾擊之下,沈軍大敗,馬如風只身幸免,逃往涪陵城。
不出意外的,溫山、涪陵周邊水域皆是布滿障礙,只是蜀軍攻城可不需要過江。
楊中廣遣步軍猛攻溫山,溫山留守的沈軍本就不多,再加上城內大戶見勢不妙,當機立斷反正,不過半個時辰,溫山城下。
拿下溫山之后,楊中廣一面下令水軍乘小船清理河道,一面遣高奚勝帶數營步軍沿江水右岸奔襲涪陵城。
多提一句,這高奚勝正是那成功活下來的軍士。楊中廣平亂之后,他被封為白虹伯,官一軍副將,可以說是一步登天了。
自溫山到涪陵,沿江約有七十里路,按照正常的行軍規程,這段路要走一天。可是高奚勝愣是帶著部署一路飛奔,終于在三個時辰之后抵達涪陵城外不遠的一個山坡后。
休息一陣,確認城內空虛之后,他立刻帶著軍兵,趁著暮色潛行奪門。
而此時,馬如風尚未趕回涪陵。
待馬如風如喪家之犬般來到涪陵城下,城頭沈軍旗幟猶自翻飛。
正要入城,卻突然一陣心悸,立馬撥轉馬頭,帶著身邊僅剩的數十軍士朝涪陵江上游的龍武縣而去。
站在城門樓上的高奚勝見遠處的那一片朦朧的人影轉向東邊,不由惋惜道:“這鳥人打仗不行,保命的時候倒是謹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