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專家(1/4)
修改個錯誤,有讀者指出大寧的守將是賀珍不是賀錦,以前筆者見過“賀珍、賀錦是一人”的觀點,原始出處是王夫之,今天看到讀者提醒后又下載了一篇研究,這確實是個很有問題的觀點。
===========================
攻破鄖陽后袁宗第和劉體純就想把人口搬運回自己的根據地。
鄖陽的城墻已經被劉體純折騰得難以修復了,再說距離這二人的基地實在太遠,他們無法分兵防守。但是這個計劃遭到鄧名的反對,以前他對“成王敗賊”這個成語的理解是:失敗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污蔑;但現在鄧名認為這句成語實際應該理解為:勝利的土匪摘掉了自己的賊名。
按照鄧名現代人的價值觀,雖然滿清是惡貫滿盈的強盜,但闖營這些人的行為也和土匪區別不大,建昌那些西營的所作所為也差不多。明軍搬遷百姓的行為讓鄧名有罪惡感,這種背井離鄉的遷徙會導致一些人在路上生病死去,而且就算沒有丟掉性命,百姓們也失去了他們的故鄉、土地和家產。
闖營這些人一貫以仁義之師自詡,因為滿清軍隊和明朝政府軍的行為大大拉低了這個時代仁義之師的標準,從來不把屠城、擄掠當作給士卒的獎賞的闖軍,似乎還真算的上是這個年代最仁義的軍隊——盡管他們也無償征收民糧、搬遷百姓、在自己的軍屯里采用類似農奴制的制度。
既然已經身陷這個時代之中,鄧名不可能僅僅為了自己的道德觀就把闖營往死路上推,在攻破鄖陽前,盡管對夔東軍的一些做法不滿,鄧名也就裝看不見了;但現在繳獲了鄖陽的物資后,鄧名就覺得有本錢稍微滿足一下自己良心的需要了。
首先鄧名提出從軍自愿這個概念。之前肯定不會有任何自愿者,因為夔東軍拿不出收買人心的東西來;可現在夔東軍拿得出糧食和銀兩,在這種世道,為了一口飯吃而愿意從軍的人也不少。
鄧名本來以為這個建議會遭到劉體純和袁宗第的激烈反對,為此他還事先準備了一套說辭準備用來說服二人,比如若是引起百姓仇恨,那么將來其他城市的百姓就會幫著韃子死守之類的。不料劉體純和袁宗第聽完鄧名的建議后,稍加思考就同意了:首先這座城是鄧名想出辦法拿下的,他的意見當然應該得到尊重;其次劉體純和袁宗第并非不知道和老百姓結仇會帶來隱患,不過他們本來是迫不得已,現在經鄧名提醒他們馬上就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了募兵的本錢;最關鍵的是,這二人在最初的興奮過后,也考慮到此地距離三峽實在太過遙遠,搬遷這么多百姓過去難度很高,消耗很大,死亡率估計也低不了。
賀珍回到鄖陽以后,也贊成募兵的決定。此地距離郝搖旗的根據地不遠,想必最后郝搖旗還是會把大部分人口搬走的,到時候再向郝搖旗要便是,沒有必要自己出頭當這個惡人。而募兵可以把居民中比較不要命的、精壯的人丁收集一批,這些人若是經過一定訓練都可能充當戰兵的。
當夜夔東軍就張貼告示,號召鄖陽的有志兒郎到軍營里來吃飯,夔東明軍已經為了他們準備好了大米飯,管夠吃。靠著飯菜的誘惑,明軍征募到了兩千多人,加上投降的兩千多清軍,劉體純等人把軍隊從一萬擴編到了一萬五。
雖然無法把所有人都運走,但闖營和西營肯定還是要搬走一些人口的,對此鄧名建議盡量以自愿為原則,最后能夠拿出一些安家費來補償遷移居民的損失。夔東三將告訴鄧名他們深為贊同,不但一定會給補償,還會堅持以自愿為原則。鄧名稱贊了一番他們的仁德,不過到底他們是不是這么做的,鄧名不打算去打探,也不會去詢問那些被遷走的百姓是不是都是自愿的,暫時他只能為自己良心做到這些而已。
賀珍回來以后,劉體純就一直嚷嚷著要去配合郝搖旗打谷城。所有的人都知道劉體純這是技癢了,學會了爆破卻不試上一試,劉體純晚上是會睡不著覺的。而在聽劉體純詳細描述了爆破的方法和效果后,賀珍也心動了,城市里不但有清軍已經收集好的物資,還有工匠和大量的潛在兵員。這次攻破鄖陽賀珍沒有出力,在分配戰利品時沒有發言權,袁宗第和劉體純分給他一部分就只有道謝的份了。
在明軍抵達鄖陽前,為了保證漢水流域的安全,知府還把附近的船只都征集起來,和官船放在一起,不給明軍利用它們的機會。鄖陽知府藏匿船只的地點被投降的清軍供了出來,明軍已經派兵去把這些船只統統接管了,有了這些船只后明軍沿著漢水而下也是很輕松的事,用不著郝搖旗的那些木排和竹筏了。現在明軍還繳獲了鄖陽的物資,手頭一下子變得非常寬裕,可以在外維持機動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少搬運一些人口的話還可以維持得更久一些。
袁宗第同樣不反對進攻谷城,不過他認為三個人沒有必要一起去。兵貴神速,袁宗第覺得劉體純和賀珍完全可以帶著鄧名立刻出發,至于鄖陽這里的收尾工作他可以獨自承擔。
“反正我也沒有多少戰兵,打仗幫不上什么大忙,但押送俘虜,監督后隊把東西運回去還是沒問題的。”
若是在谷城爆發巷戰的話,袁宗第的五百戰兵確實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