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蓋棺定論(1/2)
但與戰報同時抵達溧陽大本營的還有剛剛被周之升提升為副營官的王普祥,劉永錫得知具體情況之后第一時間就把王普祥提拔為營官,而且還把王普祥列入下一批重點提拔的名單,反正只要這位王營官不犯致命錯誤肯定有一場榮華富貴。
但是張皇后終究是女流之輩,對于周之升與王普祥的處理手法有個人看法:“周之升、王普祥確實是為國家著想,但就是辦事太急了,這種大事怎么也要通知朝廷一聲再做處理,萬一中間出了差池,恐怕朝廷既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劉永錫卻覺得周之升與王普祥的處置無懈可擊:“本來這么大的事情確實要請朝廷決斷,但是這件事周之升、王普祥還真是沒辦錯,福王時太子案、童妃案之所以鬧到無法收場的地步,不就是因為拖得太久鬧到朝堂之上,這種事絕對不能鬧到朝堂之上,周之升、王普祥都是有功之臣。”
雖然清軍大舉南下是導致弘光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真正給了弘光朝致命一擊的卻是因太子案、童妃案引發的朝堂政爭與左良玉引兵東進,而太子案、童妃案之所以無法善后就是因為鬧到朝堂上。
因此張皇后雖然覺得周之升與王普祥的反應有些過激,但也不得不承認劉永錫說的有些道理,而且周之升還是她的親軍統領出身,因此她趕緊開口道:“越王所言也有些道理,不管怎么樣周之升、王普祥都是為國家著想。”
專程跟著張皇后一起趕到溧陽督戰的閣臣張國維趕緊勸道:“娘娘,周之升、王普祥這都是一片苦心,遇到這種事情一定要痛下決心才行,不然建虜再派個偽太子南下,朝廷豈不是亂成了一團粥,甚至還可能再出一個左良玉!”
張國維原本就跟劉永錫有過約定,如果清軍想利用福王、唐王、太子生事的話,那么就由他這位大學士承擔起責任來處置這些大明宗室,只是自從有了這么一個約定之后,張國維就覺得壓力很大。
弘光皇帝雖然是位昏君,但是對于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來說,“弒君”的罪名實在太大,而弘光皇帝又是張國維的舊主,現在聽說周之升與王普祥已經快刀斬亂麻在最短時間內就解決了福王這個大麻煩,他自然是樂得輕松。
而張皇后終究是女流之輩,看到劉永錫與張國維都這么看就決定隨大流:“本宮都聽越王與張相國安排,不過周之升、王普祥雖然對國家有大功,但升遷最好還是稍稍緩一緩,不能做得太過刻意了!”
劉永錫點了點頭說道:“王普祥好辦,現在只是個營官,我準備過段時間再升他一級,但是周之升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他跟著娘娘這么久,立下的功勞本來就足以封伯了!”
張皇后已經聽明白劉永錫話里的意思:“那等進了南京就直接封侯吧,他確實是辦事十分得力!”
張國維卻是站出來反對張皇后與劉永錫的決定:“我覺得還是應當快刀斬亂麻,現在先行周之升將軍封個伯爵,等收復南京再晉封侯爵,雖然娘娘覺得這件事不能做得太刻意,但是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容不得有任何猶豫!”
之前越明小朝廷的最強敵人自然是大清國,但是現在越是有希望收復南京立國東南,大明正統之爭就變得越發激烈起來,許多大明藩王、郡王、宗室都紛紛跳出來以正統自居,這段時間越明朝廷已經不得不痛下決心處置了好幾件相近的事件,福王之變只是這種正統之爭矛盾激化到極限的表現而已。
對于張國維的建議劉永錫尚且有保留意見,何況是總想著手下留情的張皇后:“張相國,我們打的終究是大明的旗號啊!”
張國維卻是全力據理力爭:“娘娘,殿下,正因為本朝打著大明的旗號,所以絕不容許亂臣賊子借用大明旗號胡作非為,娘娘與越王為人寬厚自然是件好事,但絕不能給這些亂臣賊子任何機會,象周之升、王普祥這種高風亮節的表現就應當第一時間給予表彰,讓所有人知道只要忠于朝廷忠于娘娘與越王殿下,朝廷絕是不會虧待他們!”
張國維的想法跟張皇后完全不一樣,張皇后覺得是件天大丑聞應當先遮掩過去,但是張國維卻覺得必須大張旗鼓地表彰周之升、王普祥這樣的有功之臣,才能讓朝廷在文武官員中建立絕對威信。
沒等張皇后說話,張國維已經補充道:“而且這次德昌王的事情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若是處置了別人,東林復社肯定會有異議之聲,但是德昌王卻完全不一樣,他們肯定是一百個贊成。”
雖然東林、復社一直在找張國維的麻煩,但張國維從某種意義來說都是東林的堅定盟友,所以他對東林復社的門戶之見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東林復社現在最恨的政治對手肯定是那位降清的阮大鋮,其次就是這位被他們故意貶稱“德昌王”的弘光皇帝,誰叫弘光在位一年間東林、復社遭受了全面打壓,直到現在都沒辦法恢復元氣。
東林復社對于弘光皇帝的恨意甚至超過了馬士英、楊龍友,張國維甚至把這件事視為調停朝野關系的一大關鍵:“娘娘,殿下,德昌王沙場殉國可以說是最好的結局,我們不但要借機表彰周之升、王普祥這樣的有功之臣,而且還要為德昌請謚并開史局編纂《弘光實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