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開戰(1/2)
太后所遣使者正是王遠致,他在云州變亂前便早歸長安,如今正式授職為左拾遺,來太原出這趟公差,雖知晉王應當早存逆謀之心,不過當然佯作不察,當恭賀晉王喜添子嗣后,極度悲痛的轉述了同安公主遭遇北遼蕭劫殺,而王遠致這趟公差至晉陽還不算終結,得繼續北上,傳天子敕令,著燕國公速速攻破榆關,平蕩潘逆,以此叛臣之死力挫北遼,為同安公主復仇。
同安聽后,再度冷笑:“潘博乃大周叛臣,太后歷來恨之入骨,欲將其五馬分尸,與我死活何干?再者太后以為劫殺真兇乃北遼蕭,若真欲為我復仇,便該征兵北遼蕭,僅除潘逆也算復仇?太后這是廣告臣民,并不在意我之生死,固然是她本意,然而就不怕有傷國威及她所謂聲名?”
尹紳原不打算與同安談論軍政之事,然阮鈺眼見公主好不容易顯露出真性情來,連忙暗示:“先不說北遼蕭,只論被阿史那奇桑俘虜那位死間,原本是為誤導太后及奇桑,不疑貴主乃殿下營救來太原,死間論來萬無生路,卻不曾想,太后因那死間忠于北遼蕭,縱然酷刑加身也一口咬定乃北遼王指使,竟公然聲稱敬其忠義,赦免死罪送返北遼蕭,豈不更是對臣民公示,根本無意為貴主報仇血恨,太后如此絕情,豈不傷仁德之名?”
“貴主與阿鈺到底不涉權術,見事難免膚淺。”尹紳沒聽出妻子是在裝糊涂,意在開解同安釋懷,一本正經解釋道:“貴主固然尊榮,然則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大周以儒學治國,自當遵奉先賢主張,既君帝尚在萬民、社稷之下,更何論君之子女?故太后堅持讓貴主和親,聲稱為罷干戈戰亂,是為大義,天下臣民無人指責太后狠絕骨肉親情,因在臣民眼中,自是不望戰亂四起流亡無依,若貴主和親便能換得天下承平,臣民稱頌,豈不贊譽太后仁德?”
這就是說,人皆利己,管你大周公主是否高人一等,只要自己不受戰亂之禍,那么也不用理會公主平安喜樂。
阮鈺度量同安神色,見她微微蹙起眉頭,竟難得的露出不愉之色,便也不阻止自家丈夫繼續魯直的發揮。
再聽尹紳說道:“同理,貴主遇‘劫殺’,然而卻在突厥境內,太后若問罪突厥,當初又何必和談?若因貴主之故,興兵北遼蕭,反而放過潘逆叛臣,不利社稷,豈不有違大義?北遼蕭雖與北遼耶律氏絕裂,二者卻仍為一國,滅潘逆,有利社稷,威服北遼,更益社稷,反而太后若助耶律氏平定內亂,日后耶律氏與潘博再行兵犯,豈不是因私廢公,反而于大義無益?”
又評韋太后對死間的處置:“太后看來,區區刺客而已,生死無妨大局,恕其不死,反而能夠推崇忠義,刺客聽令于北遼蕭,并非大周臣子,故劫殺貴主非乃刺客之罪,而為北遼之罪,恕刺客,罪北遼,方顯是非分明,故何懼臣民質疑?”
尹紳發揮完畢,阮鈺嘆服道:“原來如此,經郎君剖析,妾身方才恍然大悟,但又有疑惑,難道殿下營救貴主,反而是不顧大義,因私廢公?”
“若貴主和親,真能促使兩國修好長罷干戈,殿下當然不該阻損,然則事實并非如此,縱然貴主遠嫁突厥,阿史那奇桑必定也會起兵犯周,營救貴主,并不會讓勢態惡化,既不傷大義,殿下若不顧貴主安危,豈非涼薄無情大失仁義?而韋太后,也不是真正以社稷為重,無非懂得操縱權術博取聲名而已。”
阮鈺頷首:“妾身是徹底明白了,太后無論讓貴主和親,抑或寬赦死間,都是源于私利……貴主一直以來,不解太后為何如此狠絕,如今應當也會醒悟,蓋因太后以利欲為重,然則如殿下,如王妃,縱然涉及權術詭譎,與太后卻大有區別。”
同安“果然”醒悟,泛紅了眼睛:“若非叔父叔母,我已死于突厥王帳,又怎會疑心兩位親長?”
阮鈺見她如此,分明仍未釋懷,倒也明白用力不能過猛,所以安撫幾句,便將話題岔開了。
——
大治二年,王遠致這趟公差仍在返程途中,八月未罄,突厥可漢阿史那佗斤“病故”,奇桑正式繼位,九月,三大親王遇刺,突厥、鐵勒大親王死于非命,唯有吐蕃王哈吉勒死里逃生,然而亦是身負重傷,一度危重。
原來是奇桑將謝瑩獻計略微改動,單單留下哈吉勒一條性命,主和一方使者幸存,鐵勒、突厥使者卻遇難,豈不證實確乃周國意圖毀約?吐蕃贊普若然不肯出兵,那便是背叛五部之盟,連吐蕃也有了與周國串通的嫌疑,兼奇桑已然說服天竺、大食等,聲威浩浩,吐蕃贊普眼看不能白占便宜,情勢逼迫他必然站隊!
吐蕃終于贊同起兵,突厥五部號稱百萬精銳,進逼甘州!
屈辱的讓步,換來尚且不足一年的和平,韋太后固然大怒,但這時她當然不會再懷饒幸,也只能積極備戰,然而卻在主將人選上極度犯難。
王淮準等舉薦安寧伯齊俊,理由很簡單,安寧伯對安北地勢、軍務熟諳,率軍平定衡州內亂,連連告捷,足見驍勇善戰,蠻夷大舉犯周,善戰者理當為將。
然則莫說朱子玉一眾叛黨尚未平定,韋太后委實不愿半途而廢,就算她痛下決心,亦不能信任將數十萬大軍盡托安寧伯——畢竟此人忠誠與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