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血訴(1/2)
承德三年二月十六夜,大理寺走水,在此候審五名舉告何紹祖的人證,竟然被“囚徒”趁亂刺殺,只還不待兇犯“畏罪自盡”,汝陽王親自帶著數十親兵打著救火的旗號便將兇犯當場捕獲,又有一個獄吏跳將出來指證目睹兇行,又逐一檢舉放火者,于是涉案兇徒竟奇跡般地被汝陽王一網打盡,雖然隨后趕來的竇輔安意圖接手兇犯,汝陽王據理力爭,竇輔安到底不敢對堂堂輔政王刀劍相向,汝陽王如愿把一應兇徒控制在手。
這一事件次日便鬧了個沸沸揚揚人盡皆知,連市井閑漢都能繪聲繪色講述一番大理寺走水始終,仿若親眼目睹一般,于是以林昔為首,諸多言官紛紛奏劾,指斥大理寺卿石震為幕后真兇,意圖殺人滅口包庇不法!
宗政堂部份官員在賀淇的帶領下,請見太后決斷,嚴究什邡、大理寺兩大重案,要求由宗政堂主審。
太后自然不愿被脅,篷萊殿一連兩日又是好一番爭執激烈。
正鬧得不可開交,丹鳳門外又有事故發生!
大周建國,太宗帝為防貴族官僚仗勢欺民,沿古制,于宮門之外置登聞鼓,平民若有冤情又投告無門,皆可撾鼓鳴冤,此制一直延續到武宗帝時,未曾更移,只不過后來歷任君帝漸漸不以為重,對撾鼓訴冤者要求日漸嚴苛,從平民擊者先杖二十,至不許平民告官,到后來連官員都不能輕易擊鼓,除非敵軍犯境,抑或皇太子死等要重之事方能擊鼓訴上,登聞鼓簡直已經有名無實淪為擺設。
但丹鳳門外,一面巨鼓仍舊赫赫存在著,只是近百年來未響一聲而已。
大明宮外,這儼然成為最滑稽沉默的擺設,甚至有好些宮衛,都弄不懂這面鼓究竟有何用途。
啞寂百年的登聞鼓,這日卻被一葛衣青年舉槌擂響,而跟著這青年男子前來,竟是浩浩一群人,不乏白衣士子,更多的是布衣閑漢。
守禁宮門的禁衛哪曾見過這般陣勢?一時震驚,還以為是天子腳下激生了民變,但仔細一看,這群人雖然浩浩蕩蕩,卻無一攜帶利器,除了那領頭的葛衣男子外,其余人在距禁門二十余步外便已自覺駐足,只顧著交頭接耳,不像是要沖犯禁宮,于是宮衛們又都猶豫了——大周律法可沒規定平民不得接近宮門,只要沒有沖犯行為,宮衛是不好喝阻的。
肅宗帝時,就發生過一件趣事,一個入京應試的鄉貢飲得半醉,踉蹌行到大明宮前,橫醉眼,拈吟須,搖頭晃腦喃喃自語,足有小半時辰,終于高聲誦出四句詩文,正巧被個高官聽聞,大贊絕妙,攜了那跑到大明宮前發酒瘋的狂士又去喝了一場,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高官把自家女兒當場口頭許給了狂士,即便那狂士春闈未曾取中,高官也沒反悔,后來那狂士憑著詩文出眾,入選翰林院,雖然終生未得重職,卻成為名躁一時的詩人。
肅宗不算明君,但那時的朝廷尚能容下這么一位狂士,不究其放誕之罪,縱然這時官政越更腐敗,宮衛們對于顯然無害安危之人,尤其是頗有文士派頭又不知底細者,多少還是心懷禮敬的,更何況今日面臨著一群士人。
宮衛只作目不斜視,也實在聽不清那些紛雜的議論——
“這人真要撾鼓鳴冤?”詢問者是半途加入這一陣營,并不明白事發經過。
“可不是嘛,今日原是在東市一酒肆飲酒,忽然便聽外頭熱鬧起來,一問之下,才知這人是要來宮門擊鼓,莫不是飲醉了酒,一時興起吧?”這顯然還是一個不明就里的人。
“并非如此,今日東市長春樓正店,大堂里盡在議論什邡揖盜一案,這位郎君便痛斥奸惡當道,竟稱什邡之外,江、洪二州刺史居然更加猖狂,為邀功,污殺五千無辜,一時引得四座嘩然,不信居多,這郎君為證其言,便誓稱要來撾鼓鳴冤。”這位解說者,顯然才是知情人。
他話音才落,果然便見葛衣男子舉槌擊鼓,那“咚咚”十余下聲響,在這寬敞之地雖說遠遠不算震耳發聵,卻也引起了圍觀者一片莫名其妙的叫好,以及諸多宮衛險些瞪落了眼珠。
“諸位義士,鄙人姓溫名嶠,江州人士,原為江州刺史屬下胥吏,承德二年十一月,得知江州刺史聽聞湖南觀察使鄭雄污無辜為匪寇,獲彰受擢,欲行效仿,竟與洪州刺史為爭平亂之功,競相攀比,兩州刺史共污半萬良民為盜,欲請奏斬殺!鄙人聞之心驚肉跳,不敢行此滔天大罪,請辭未遂,妻小皆為江州刺史殺害,鄙人亦經九死一生,誓為妻小討回公道,亦不忍眼看數千良民死于奸惡之手!今日搥鼓鳴冤,自知死劫難逃,但只求將奸官惡行公之天下,亦能瞑目!”
這番話擲地金聲,再引一片哄然議論!
宮衛們這才從震愕中回過神來,卻不待他們上前緝扣,溫嶠便將鼓槌一拋,在眾目睽睽之下,往那巍峨高聳的宮墻狠狠撞了上去!
血濺堅石,身臥寒磚,魂歸幽冥!
丹鳳門外這出事故很快傳入了篷萊殿。
“十一姐還真是料事如神。”
——大明宮既然發生如此轟動的大事,自然沒有隱瞞的可能也根本沒有必要隱瞞,故而謝瑩很快就從宮人們口中得知,立即找到十一娘,竟是莞爾道出了這么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十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