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磨鏡者(1/2)
“拍賣會屬于公開性的,想競拍物品就必須要有競買號牌,這個要提前交保證金,拍賣公司才會和拍賣圖冊以及邀請函一起郵寄過來。”
王會長看出陳松對拍賣不是很了解,當下將拍賣的情況道出。
拍賣公司為了防止有人在現場惡意競拍,采取繳納保證金入場的方式,每一場或者特殊拍品的保證金都各不相同,如果在拍賣會現場買家沒有競拍成功,保證金是會全額退還給買家的。
拍賣的圖錄約在拍賣前一個月完成印制,為了方便不同的買家,分為電子圖錄和畫冊兩種,內容包括拍品的描述、來源、展覽歷史、相關文獻數據以及參考估價。
拍賣前為了方便買家看實物,都會有預展,就是所有拍品會于正式開拍前,在拍賣會場公開展覽約三至七天,部分精選拍品更會在之前巡回各地展示。
買家競拍成功后,除了要支付藏品的落槌價外還要按照落槌價的百分比額外支付一筆買方傭金給拍賣公司。
這兩項款在結清后才能提取競拍成功的物品。
陳松問道“買方傭金是不是就是拍賣公司的茶水錢?”
“沒錯。”
王會長點頭道“拍賣公司可以理解為拉纖的角色,屬于中介方,這買方傭金就是中介費。”
陳松明白地點點頭。
王會長心中一動,笑道“你要有興趣,到時候不妨和我一起去看看,我辦理的邀請函可以帶兩個人進場,到時候要是有看中的,拿我的號牌競拍就行。”
“那就多謝王會長了。”
陳松心中大喜。
這王會長為了能參加拍賣會,把海獸葡萄鏡如此珍貴的藏品都出售來籌集資金,可見這場拍賣會上拍的藏品稀有程度,正想打聽如何辦理競拍手續,沒想到他直接提出讓自己同行。
“玉尊客氣了,不過舉手之勞而已。”
王會長心中是笑開了花。
此次拍賣會有陳松一起前往,到時候也能讓他幫自己掌掌眼,對于藏品的真偽就無需擔心了。
陳松用鏡子光滑的一面照了照自己,發現大致模樣還是看得清楚,就是有些模糊,像有層霧覆蓋著,五官也有一點點變形。
剛好送完餐,溜達過來的王澤湊到陳松身后,看到鏡中的映像,出聲道“這是銅鏡嗎?怎么那么模糊,都照不清楚人臉,這看著比小電影的畫質還差啊。”
“咳咳!當然是銅鏡。”
王會長差點沒被自己的口水嗆死。
陳松一臉無語。
這面代表著古代銅鏡制作技藝最輝煌時候的海獸葡萄鏡竟然被王澤說得如此不堪,簡直是俗不可耐。
他沒好氣道“別的銅鏡不好說,但這面銅鏡的清晰度,絕對不遜色現在的玻璃鏡。”
“就這樣還能和現在的玻璃鏡比?”
王澤一臉的不相信。
平常看到的鏡子哪個不是清晰異常,這鏡子可是連根毛都照不清楚啊。
“那是因為年代久了,鏡面氧化也沒有磨鏡。”
陳松指著灰白色的鏡面,道“這面鏡子可不是純銅,而是在銅的合金中加大了錫、鉛等金屬,剛做好的時候,鏡面是銀光閃閃,非常亮眼的。”
銅鏡作為非常實用的日用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出現,在此之前,人們只能利用水中的倒影來照清自己,在青銅器發明之后,古人第一時間就制作出青銅鏡。
不過青銅澆鑄難以解決的大平面變形問題、熱脹冷縮引起細如發絲的紋飾模糊問題、澆鑄造成器物的氣泡砂眼問題、高浮雕厚薄懸殊的撕裂問題、以及分鑄再合鑄的問題和銅鏡的映像等問題,那時候的古銅鏡的正面大都不夠平整光滑,反射率也很差,很難清晰映照出影像。
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人們慢慢開始使用銅、錫等來制作銅鏡,直到盛唐時期工藝才成熟。
王澤看著暗淡無光的鏡面,道“那它磨鏡后就能恢復?”
“可以的。”
王會長笑道“這面銅鏡的鏡面保存得非常好,沒有被腐蝕得銹跡斑斑,只要磨鏡后就能用來照人。”
王澤好奇地問道“那要怎么磨?”
陳松思索了下,道“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
“什么意思?”
王澤聽得一臉懵。
“意思是用毛氈蘸取玄錫粉末,然后在鏡面上面反復摩擦,銅鏡就可以光潔得照清人的面貌。”
王會長解釋道“銅鏡想要照清楚人影,那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要把一面磨得非常光滑才可以,這種工作,只有磨鏡工才能做到,并且要每周護理。”
銅鏡中銅的比例一般占70左右,與空氣接觸后極易發生反應,所以古人每周都會給它們做一次“護理”,于是就誕生了磨鏡工,其實就和磨刀、磨剪子、戧菜刀一樣的工種。
因為錫有一種特性叫做‘錫疫’,就是錫在低于132c的溫度時,會慢慢的由白色的金屬狀轉變成灰色的粉末狀,溫度越低轉換越快,于是,古人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將錫生成粉末作為磨料,再通過不斷的研磨,使得銅鏡表面平整光滑。
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中曾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