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接骨斗榫(1/2)
“三椎合一,其實就是減小生理彎曲,讓人身上的力集中,首先頸椎不能前探,否則脖子沒勁,一身的精神,就領不起來,精力不集中,是練武大忌,只有精神永遠上領,身體始終輕松才行,頸椎放對了,三椎合一才能中正,因為身體平衡,靠重心,協調周身靠腦子,頭部總是前探,人就會有錯覺,會對自身位置,產生錯覺,本來不正,你會感覺已經正了。”
看到李宇泰還是不是很理解,陳松繼續道:“頭置于高位且端正,一身的勁才有統領,人正不正,首先看頭,頸椎領的正,頭就正,武術都求中,首領一定要在中間,不能偏,四肢可以曲,但三椎不能折。”
李依問道:“一個人厲不厲害是不是就看他三椎是否合一?”
“沒錯。”
陳松點頭道:“常言道,低頭貓腰,技藝不高,這三椎合一,是非常關鍵的,決不能練成凹胸。胸椎處于中段,胸椎捋直了,才談得上開肩胛,勁永遠向上,胸椎不能彎,過度努胸也不對,努胸折腰椎,人在居中而立,既能匡扶拳架,又能變換身法。”
李宇泰問道:“那練的時候,哪個部位是最關鍵的?”
陳松指著肋弓位置道:“肋弓,只有這個地方定住了,胸椎才能有勁,上下就能貫通,窩胸,必然駝背,隆背不是駝背,所以關鍵看胸椎跑位沒有,練拳就是纖毫之差,腰椎不能折,過分前逼,三椎會斷層,勁路不通,發不出勁。”
李宇泰明白地點點頭。
李依感覺眼前一亮,道:“這樣說來,我們只要把背練好,拳就能厲害。”
“練拳的確得先練背,準確來說是填海!”
陳松有些驚訝地看著李依,沒想到她能提出如此關鍵的問題。
外家拳里面,拳力的大小,看的就是練背的功夫。
“什么是填海?”
李依和李宇泰一臉錯愕。
這練背怎么又冒出個填海。
陳松解釋道:“填海,是為了練背,練背部的關鍵技術叫填海,指的是腰窩位置,背部要整,腰椎必須沒有斷層,可以使上下盤完成對接,形成一根自下而上的大杠桿,使周身的勁,會聚于背,從而完成整體打擊,臀部此時也要靠填海與背部相結合,完成力的疏導。”
李宇泰摸了下自己腰窩位置,發現用力后出現有后凸,不由問道:“就是腰窩位置練成全部后凸嗎?”
“當然不是。”
陳松一臉嚴肅道:“填海不是腰窩后凸,那樣長時間人就廢了,填海是脊柱固定不動,虛夸順脊柱,下墜骨盆,使脊柱生理彎曲順直,拔背不光是向上領勁,還要向下順勁,脊柱能發力,必須挺直,背部才會修煉形成一個整體。腰椎底下就是骨盆,七扭八拐,骨盆就廢了,腰椎一折,接不上勁,人就是一灘軟泥,胯開得再好,東西也上不來。”
李宇泰發現自己腰窩位置已經練得異常凸起,心中一驚,急忙問道:“那怎樣才算練成?”
“外表看上去光滑無凹槽。”
陳松想起當初自己練填海時候的辛苦情形,嘆了口氣,道:“背部可不好練,要用身體去感受去找,說起來也就是一個繃字!填海必繃背,拉開胳膊不難,拉開背才是正根兒,什么時候,背部闊開了,上盤根基就有了,也有了發大力的資本,繃手臂,不叫繃,手臂必須要放松,撐不是繃,圓才是繃。”
李宇泰興奮地問道:“古代的人力氣那么大,是不是就是繃背了。”
“的確如此,古代人力氣普遍大,就是常年累月地負重或者修煉,背部闊開后,連普通人都能輕松挑起數百斤的東西,習武之人更是有千斤之力。”
“真有那么厲害?”
眾人不可置信地看著陳松。
要知道現在就算是成人,拎起來一桶桶裝水都費勁。
“真有那么厲害!”
陳松緩緩道:“紂王托梁換柱,項羽力扛千斤鼎,張良與大力氣博浪沙扔六十斤重的大鐵錘砸秦始皇行刺,至于手格猛獸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
李依問道:“這些不都是故意夸大的嗎?”
“當然不是,你們可以查一下古代的武舉。”
陳松緩緩道:“清代的武舉是歷代要求最低的,第一項是拉硬弓,弓分三種,分別是獵弓、戰弓和力弓。考試時候測試拉力弓,分為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一力大概12公斤,開八力弓需要47公斤的力,開十二力需要70公斤的力,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準,全部拉滿才算合格,但沒有人選低力號弓,最低也要拉十二力的弓。”
“技勇的第二項是舞大刀,刀有80斤、100斤和120斤三種,考試人抓刀先耍一個左右闖刀過頂,再接一個前后胸舞花,必須一次完成。”
“第三項是拿石擔子,考場上有專為考試而備的石塊,長方型,兩邊各有可以用手指頭摳住的地方,石塊分200斤、250斤、300斤以及300斤以上的超級石擔子,考試人自選重量,要求將石擔提到胸腹之間的高度,再借助腰腹力量將石擔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一次完成為合格。”
聽到陳松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