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擴張之路(1/2)
冷風呼號,宛若冰沙敷面,又是一個冬季緩緩降臨到了北半球區域。
在整個1937年的下半葉,希特勒都沒有再做出如去年進軍萊茵一般的驚人之舉。但他在總理府和貝希斯特加登所簽署的一切命令,都是為了山雨欲來的戰爭而進行充分的準備。為此,德國甚至不惜損害同日本之間的關系,繼續和南京政府做著礦石換軍火的物物交易。隨著遠東戰爭的持續,亟需軍火的南京政府更是大幅加快了江南各礦場的開采進度,而這也讓德國收獲了足夠的原料好處。
9月25日,經歷了無數個等待和期盼之夜的希特勒,終于迎來了他政治生命中的貴客――墨索里尼的正式訪問。希特勒的算盤始終都是打得很精的:對于墨索里尼這個獨裁領袖,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同客人進行多么深入的外交會談,而是讓墨索里尼對德國的力量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利用其一心想同勝利者共命運的投機心理。
于是,這位意大利領袖就從德國的一地趕到另一地,檢閱了黨衛隊和軍隊的閱兵式,觀察了在梅克倫堡的陸軍演習,參觀了魯爾的機器隆隆作響的軍備工廠。4天之后,當墨索里尼啟程返回羅馬時,他已經深信自己的前途是在希特勒一邊了。
此次訪問對希特勒的意義是巨大的。11月6日,意大利加入了由德日兩國牽頭的《反共產國際協定》;而在簽字之余,外交部長小齊亞諾也向希特勒轉達了他岳父領袖的意志:“讓奧地利的事情聽其自然發展罷。”這便意味著意大利已經不關心奧地利的獨立,而是讓希特勒放手去實現他民族統一的夢想大業。對希特勒來說,屬于他大展拳腳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早在希特勒于維也納街頭流浪的30年前,他就萌生出了德奧應當歸于一統的強烈民族主義思想;而到了中年時代,隨著奧匈帝國的崩潰,希特勒更是在他那本《我的奮斗》中,開篇就提到了破后建立的奧地利應當與德國合并的理念。相比于昔年民族問題嚴重的奧匈帝國,由單一日耳曼人組成的奧地利,顯然更有利于同德國合并。盡管1919年簽訂的《圣日耳曼協定》嚴禁德奧合并。但這種性質與凡爾賽和約完全相同的旨在對戰敗的奧地利恣意宰割的條約,在進入30年代后半葉的當前,顯然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約束力!
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之外,經濟和軍事上的需求。也使得身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要吞并他昔日的祖國。前面已經提到,德國所實施的戰時經濟,其最終結果必然會使得國家走上戰爭道路:畢竟武器裝備既不能吃也不能用,除了出售之外再無法產生新收益,而國際市場顯然沒有能吃下整個德國軍火工業產能的如此驚人的購買力。如果無限制的進行不可再生價值的軍備生產。其后果只能是國家經濟的災難性崩潰:后世****的大煉鋼鐵運動,就是投身這類生產的典型!
目前,奧地利擁有700萬人口,昔年奧匈帝國的精華也有許多都留存在這片8.6萬平方公里的日耳曼人聚居舊地。如果德國能將其吞并,不僅能讓自身國力驟然提升10%、得到額外供給國內兩百多萬德國人的糧食、為7個師的新軍取得人力,更能對捷克斯洛伐克形成三面合圍的決定性地緣戰略優勢。在希特勒的計劃中,捷克斯洛伐克同樣是要被消滅的對象:這不僅在于這個總人口1000萬的國家中就有325萬都是蘇臺德日耳曼人,更因為它繼承了奧匈帝國60%的軍工產業、以及其身為法國在東歐的忠實盟友的政治地位。
從1937年11月中旬開始,得到了柏林授意的奧地利國社黨分子,便展開了一連串大規模帶有暴力性質的抗議。早在十幾年前。國社黨就在同為德語區的奧地利建立起了一個大區組織,向當地民眾灌輸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復仇心理。盡管這批國社黨人沒能像希特勒那樣取得政權,但他們借助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機遇,同樣在奧地利站穩了腳跟,成為擁有眾多民眾支持的一股在奧地利政治中不可小覷的勢力。在之前的20個月里,奧地利國社黨都嚴守元首希特勒的訓令,保持低調積蓄勢力;現在驟然鬧將起來,登時便在奧地利掀起了一股狂烈的暴風雨。
一窩蜂涌上街頭的奧地利國社黨人,在歇斯底里的吶喊中要求現政府辭職,由他們的奧地利大區領袖賽斯?英夸特出任總理――而如果由一個奉希特勒為元首的國社黨人擔任奧地利總理。這個國家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與希特勒在上臺之前的情形類似,奧地利國社黨也組建了狀若沖鋒隊的打手組織,整天對以政府為首的敵對政治勢力展開暴力沖擊。奧地利每天都有流血死亡事件發生。
面對國社黨人的暴起發難,以許士尼格為首的奧地利政府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鎮壓。然而這番反應卻引發了德奧兩國的強烈政治沖突。作為奧地利國社黨的幕后黑手,希特勒自是不能容忍自己的手下遭到噩運。他接連向許士尼格發出威脅:如果奧地利政府再蠻橫鎮壓“熱誠正義”的國社黨人,而不“傾聽”他們的肺腑之音的話,那么德國就將對雙手沾滿國社黨人鮮血的奧地利政府實施武力打擊。
時間進入1938年初,德國政府的人事架構,也在奧地利局勢動蕩不斷的同時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國防部長勃洛姆堡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