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裝甲綢繆(1/2)
對于機械化時代的陸軍而言,坦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力量源泉。這種集火力、速度、和防護于一身的陸戰兵器,從根本上改變了自熱兵器時代以來的陸戰局面:機關槍與鐵絲網相結合的塹壕防線,再也不能成為阻礙進攻方縱橫突進的天塹障礙。在二戰爆發的頭兩年時間里,噴涂著鐵十字標識的德國坦克,就是這顆星球上所向無敵的征服鐵騎;它們帶領著誓在復仇的德意志大軍,以更勝昔日拿破侖軍隊的氣勢,如海嘯狂瀾般席卷過了幾乎整個歐洲和北非的廣袤地區。
盡管歷史上的德國坦克已經是聲名遠播,諸如卡利烏斯、魏特曼等裝甲王牌的表現更是永恒的傳奇,然而從戰爭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支被無數后人稱道傳頌的裝甲力量,卻存在著觸目驚心的缺陷和浪費。虎式、虎王、斐迪南等尖端戰車制造工藝復雜、耗費資源靡多,根本不適合二戰這個追求數量更勝于質量的時代舞臺:虎豹系列在整個戰爭中的全部生產數量還不足8000輛,而美蘇兩國光M4和T-34就生產了近10萬輛,足足是前者的10倍有余!
為了彌補坦克數量的不足,德國被迫大量生產突擊炮這種似驢非馬的廉價物品來填補空缺;到了戰爭后期,通常一輛四號坦克或是三號突擊炮這類的屌絲角色,要面對的卻是5輛以上的敵軍主力坦克??梢哉f,德國重型坦克所擁有的那一丁點質量優勢,完全是建立在廣大基層部隊的痛苦之上的結果;而由于德國空軍在后期的崩潰,這點可憐的質量優勢還會因為空中打擊而變得蕩然無存!
有鑒于此,方彥早早就鼓動便宜父親魯道夫進軍汽車領域,以求在未來的時日里能夠順理成章的參加坦克競標,從而改變德軍坦克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科技樹歪錯情形。那種片面追求單車性能、卻造成了重量、制造工期、和資源耗費惡性上漲的情況必須被阻止,實現性能和數量的理想平衡,才是二戰時代環境下的明智選擇。而對于坦克究竟該怎么造,方彥也同樣是胸有成竹:身為穿越者的他對歷史位面上各型坦克的優劣都了然于心。并毫無懸念的在此當中汲取眾長、選出了一條能夠讓德國裝甲兵實力得到大幅飛躍的康莊通途。
提及二戰當中最優秀的坦克,大多數人都會在第一時間里想到蘇聯的T-34;這款經典之作奠定了后世主戰坦克的構型,并以其驚人的廉價實用而成為了二戰蘇聯裝甲力量的絕對主力。相比之下,德國的黑豹、和美國的M4謝爾曼。都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前者45噸的體重依舊不適合戰時的大規模量產,且可靠性也因為其較最初設計的大幅超重而并不樂觀。而后者的速度、火力、防護、行程皆不如同噸位的T-34/85,否則也不會在面對德國虎豹坦克之時備嘗無力之苦。
然而,蘇聯的另外一款坦克卻因為并沒有上戰場、而被大多數人所忽視,那便是蘇聯在1944年底進行量產的新型中型坦克T-44。
歷史位面的1943年。隨著德國虎、豹兩種新式坦克的相繼出現,原本頗為可靠的T-34坦克的防護,在這些新式坦克的面前登時變得像縞素一般輕薄脆弱。面對這一不利形勢,蘇聯軍方急需讓自己的坦克增強防護力,T-34的后繼型號T-44由此應運誕生。通過改用扭桿式懸掛系統、移動空氣濾清器、橫向布置發動機等種種設計上的革新,T-44的防護實現了驚人的飛躍:其車體正面裝甲從T-34的47毫米猛增至90毫米,再加上高達60度的傾角,在二戰的環境下足可稱得上是堅如山岳!車體首下裝甲厚度也同樣是90毫米,考慮到命中這個區域的炮彈不僅概率低、且本身就自帶反向入射角,因此該處裝甲的45度傾角也足可支應萬全。
而在其他位置。T-44的裝甲同樣有著驚人的表現。它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高達75毫米,已然是重型坦克的防御水平;炮塔正、側、后三方的裝甲也分別有120、90、和75毫米,比起同期入役的重型坦克IS-2亦絲毫不落下風。在火力上,T-44裝備了與T-34/85相同的85毫米L53火炮,如果不是被那拙劣的穿甲彈大幅拖了后腿,其火力原本也是能與德國虎式坦克相匹敵的強勁存在。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鋪設了如此厚重防御的情況下,T-44的戰斗全重竟然只有31.8噸,比起T-34/85的32.2噸還要輕了400kg!這使得它在一臺520馬力的柴油力的推動下,單位功重比達到了更勝后者的16.3馬力/噸。并能以53km/h的速度在公路上飛速疾馳??梢哉f,這就是一輛擁有重型坦克火力與防護的中型坦克,而這無論是在戰場部署、還是后方生產上,都較重坦擁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
盡管T-44仍舊存在一些白璧微瑕的缺點。例如橫置的發動機造成了傳動系統故障率的居高不下,炮塔構型并不如次年服役的IS-3的半卵型更利于抵御炮彈,內部成員空間也顯得狹小擁擠,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款較以往坦克具有質的飛躍的非凡設計。后來生產了10萬輛的T-54/55系列主戰坦克,正是以T-44為藍本。將各方指標和細節都加以了優化之后的結果。與這款坦克相比,無論是美國的潘興、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