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零三章:北極星(2/3)
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眾多,總面積約38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于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218萬平方公里,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蘭人,其余主要為丹麥人。最大的群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群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群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于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82°,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84%)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2300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為300萬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總量的5.4%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5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66米。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無法融化,于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松柔軟,每立方米重100公斤。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棱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公斤。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820公斤。當埋藏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100萬年以上。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恒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100~200米。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運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著、摩擦著、移動著。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后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150立方公里。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170立方公里。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后,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么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著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倫人心日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著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于世界中心的位置。古代中華民族也同樣經歷過“以我為中心”的階段,漢族人奉軒轅氏黃帝為祖先,后來發了大洪水,他的孫子鯀從天帝那里偷來“息壤”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業未竟而被天帝所殺。鯀的兒子禹繼續完成父親的事業,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講的事情。但是中國神話中的大禹,不僅是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險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腳步測量大地。太章從東極走到西極,測得長度為23.35萬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豎亥從北極走到南極,用一種叫做“算”的約6寸長的竹片測量大地,結果與東西距離完全相同。可見人們居住的大地應當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處于四海環繞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邏輯地自稱為“中央之國”,即中國。后來,大禹又親自去天邊探險,順便開展外交活動。他往東到過“扶?!?,那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到過“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過“鳥谷國”、“黑齒國”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國”。他向南到過“交趾”,翻越天氣極熱的九陽之山,到了“羽人國”、“裸民國”和“不死國”。往西去過西王母三青鳥居住的“三危山國”,見到了只飲露水不食五谷的人;還到過堆滿黃金的“積金山”,見過“奇腦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過“令正國”、“犬戎國”,又穿過積石山,到北海拜訪了兼任海神與風神的禹疆。大禹告別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卻又在茫茫風雪中迷了路,反倒愈發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個叫做“終北國”的地方。這個“終北國”,也許就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北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