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氣憤(1/2)
古大娘夫妻倆都很勤快,年輕時沒日沒夜地干活,人到中年,終于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又風風光光嫁了兩個女兒,還蓋了兩棟大瓦房。
一棟大一點的瓦房就是古大娘他們現在住的,大兒子一家和他們住在一起。另一棟小一點的瓦房分給了二兒子家。作為老人,分家的時候能分一棟房子給兒子,已經是很闊綽的了,很多人分家,老人只是給孩子一點錢和幾只雞,房子什么都是分家后自己置辦的。
于源縣農村的風俗,家里有幾個兒子的,兒子全都娶上媳婦后就會分家,省的媳婦多了,各有各的心思,鬧的家里不安寧。
古大娘家也一樣,兩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后,古大娘就給他們分了家。按照趙家溝分家的慣例,說好了兩個老人以后由大兒子養老,古大娘和趙篾匠手里的積蓄,以后百年后也歸老大一家。
農村里分家,很多老人都會選擇跟著大兒子一家過日子,古大娘他們這樣選擇,其實也沒錯。
錯就錯在古大娘夫婦倆手不緊,還沒等到閉眼,就把手里的積蓄貼補給大兒子一家用掉了。
古大娘是想著,反正他們手上的錢以后是屬于大兒子的,那么,在臨死的時候給和現在給,也沒有什么區別。
古大娘錯估了人心。農村里,養老的兒子兒媳愿意伏低做小對老人好,很多是為了老爹老娘手里的那點家底。老人手里攥著錢,老大一家對老人不好,中途變卦住到老二老三家的也不是沒有。為了老人手上的家底,就算心里再不喜歡,兒媳婦也會對老人孝順。
分家的時候,古大娘和趙篾匠都還不算老,四十幾歲的年紀,還有著渾身的力氣。古大娘選擇跟大兒子一家過,大兒媳鄭秋蓮還高興的很。趙篾匠和古大娘手里不僅有錢,還可以賺公分,順便還能幫他們帶孩子。
鄭秋蓮會生養,生個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趙小月,二兒子趙小磊,三兒子趙小輝,四女兒趙小草,小兒子趙小軍,五個孩子,都是古大娘幫忙拉拔大的。
孩子多了,家里的開銷肯定大。要不是古大娘和趙篾匠幫襯著,趙紅勝和鄭秋蓮夫妻一年忙到頭,一家人連肚子都填不飽。等到孩子大一點,各種花費更多。趙紅勝算是開明,五個孩子最少都上過初中,這樣一來,趙紅勝家的開銷和村子里不給孩子上學的那些人家比起來,就多了不少。
古大娘見大兒子家過的艱難,心里也不忍心。大人可以忍饑挨餓,小孩子卻不能,這些年來,為了讓幾個孫輩的填飽肚子,在學校里不要穿的太破舊,古大娘和趙篾匠的一點積蓄,全部斷斷續續地填進去了。
這幾年,古大娘和趙篾匠的年紀大了,古大娘田地里的活做不大動了,只能在家里幫忙做點家務。趙篾匠也老眼昏花,做不了太細致的篾匠活,十里八鄉請他做活的人也少了很多。趙家溝的田地前些年也“分產到戶”,家家戶戶都要靠勞力吃飯。古大娘和趙篾匠沒有了賺錢能力,基本上要靠著老大一家養活。
這樣一來,兒媳婦鄭秋蓮的氣焰就有些高漲了。
人都是這樣,眼里看到的永遠是自己失去了多少,吃了多少虧,看不到自己得到了多少,賺了多少便宜。鄭秋蓮就是如此。
古大娘夫婦倆年紀大了,做活計做不動,手上又沒積蓄,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在他們長房天天“吃白食”。這樣一來,鄭秋蓮覺得老人在自家養老,自家虧的慌。
看古大娘夫妻倆沒病沒痛的,還不知道能活多久呢?從今往后,他們一家要為古大娘夫婦倆付出很多很多。更讓鄭秋蓮不高興的,是古大娘經常貼補娘家。想當年鐵柱娘沒死的時候,古大娘就經常從家里拿米拿菜給鐵柱娘,古鐵柱入獄后的那幾年,鐵柱娘帶著兩個孩子,靠著村里的救濟生活,古大娘沒少往娘家搬東西。
那時的古大娘還有勞動力,趙篾匠一個月也能經常賺個十來塊的。鄭秋蓮就算不高興,也沒辦法攔著。
作為要替老人養老的大兒媳,鄭秋蓮不敢明著嫌棄二老,也只能等古大娘做些“不著調”的事時,擺明自己不樂意的態度。
就比如現在,古大娘和趙篾匠都賺不到錢了,還把古鐵柱父子三個弄家里來白吃白喝,鄭秋蓮就有些坐不住了。
對于古鐵柱,鄭秋蓮心里有著說不出的嫌棄。一個勞改犯,出獄這么多年也沒掙幾個錢回來,就連鐵柱娘的喪事,還是他們家搭把手辦的。這剛回來就來她家白吃白住,當他們家有萬貫家財呢?更何況剛剛前幾天,因為古鐵柱,鄭秋蓮看好的兒媳婦飛了。
憋著滿肚子的火,鄭秋蓮一大早起床做早飯,就把砧板剁的咚咚響。
今天的早飯做的是紅薯稀飯,幾塊大紅薯,被鄭秋蓮想象成了古鐵柱的臉,恨不得剁了個稀巴爛。
過年前,鄭秋蓮給自家大兒子趙小磊相看媳婦,是隔壁村的一個姑娘。姑娘長得好看,趙小磊很滿意。最重要的是姑娘的屁股圓圓的,一看就是個好生養的福相,鄭秋蓮也很滿意。
本來人家姑娘也看上了高大老實的趙小磊,沒想到姑娘父母一聽趙小磊家和“偷樹賊”古鐵柱家沾親,死活不同意這門親事。
媒人來回話的時候,鄭秋蓮臉紅的差點要鉆到地底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