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耿炳文護長興擊潰周軍 朱元(2/4)
朝一些文臣武將認為,只要飛樓攻城,死亡很快就會落到守軍的頭上。
五月辛巳日(初七),朱元璋命令中翼統軍大元帥常遇春攜元帥王敬祖、太平府興國翼元帥趙忠進軍皖南銅陵。隨行參戰的有鎮撫吳禎。
銅陵縣(今屬安徽)隸屬池州路(今安徽池州市),位于長江東岸,離下游的太平府(今當涂縣)直線距離93公里,距上游的江濱城池州直線距離45公里。
識時務者為俊杰。守城的元朝文臣縣尹(上縣、從六品)羅德泰和漢人武將萬戶(從三品)程輝不想作無謂的抵抗、犧牲,使生靈涂炭,聯名寫信遞交常遇春,表示歸降。銅陵不戰而得。
壬午日(初八),常遇春率部進駐銅陵。
自從攻克易守難攻的寧國路宣州城,吳軍威名遠揚,一些元朝的漢人文官也不想再為朝廷賣命。
池州路總管府的總管(下路,從三品)陶起祖主動跑到銅陵投誠。他對常遇春說:“池州城的兵力不多,且弱,易取?!?
池州城是池州路的治所,是座大城,沒有得到吳王的同意,常遇春不敢擅自攻打。
1357年五月丙申(二十二)日,統軍大元帥常遇春命令元帥王敬祖、趙忠帶領所部先攻打池州路的青陽縣,調撥了100名騎兵給他使用。
青陽位于池州西面直線距離36公里,已經被“天完國”紅巾軍占領。守將是當初在巢湖變卦不隨朱元璋而投靠“天完國”的“巢湖水雄雙刀趙”趙普勝。
青陽西門前有一條發源于九華山的河流,叫青通河,西城前的一段最窄處大約26米寬。南北和東面是人工護城河。城池基本為正方形,周長
2900多米。城北今日的“老河埂”就是昔日的北城濠岸。
“雙刀趙”沒有把朱元璋的年輕將領放在眼里,出城迎戰,不料來者王敬祖并未與他單獨拼殺,采取了騎兵沖陣、步兵掩殺的戰術。王敬祖帶領100名騎兵沖進趙普勝的方陣亂殺,造成方陣混亂,隨后的步兵則像潮水一樣奔騰而來,勢不可擋。元帥趙忠則率部從側翼掩殺其尾部。
趙普勝防不勝防,其部人馬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四散逃竄。趙忠乘機帶隊尾隨逃回城的敗兵過河沖進了青陽西門。在陣中抵抗吳王紅軍的趙普勝見大勢已去,只好下令“撤退”,沖出亂陣落荒而逃。
趙普勝過江逃到北岸“天完國”的樅陽縣(今屬安徽銅陵市)水寨后,對下屬將領發誓道:“我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他哪里想到,后來為報此仇把事做絕,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1353年時,“天完國”都城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被元軍攻陷,徐壽輝紅巾軍被擊潰,趙普勝兵敗退回巢湖結寨自保。
1355年,倪文俊重振雄風,“天完國”遷都到漢陽。巢湖彭祖家水寨的趙普勝未隨朱元璋,投奔了陳友諒,隨后進駐樅陽縣建立水寨,再取安慶。
后來過江占領了小城青陽,卻未能攻下西面的池州城,處于被東面涇縣、西面池州、北面銅陵的包圍之中。即使這次不敗,青陽遲早都守不住。元軍沒有攻打他,不料吳軍對他卻不客氣。
五月下旬,朱元璋還劍指蘇南,命令行樞密院判官、秦淮翼統軍元帥俞通海攻占太湖馬跡山。俞通海攜將領趙戫帶領水師乘坐魛魚艦從長興水寨出發,進入浩瀚的湖面,直奔太湖北部馬跡山。
隋朝時,太湖三分,隸屬湖州、蘇州、常州三郡,馬跡山一帶歸屬常州。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常州才子許必勝科場揚名,是毗陵(今常州市)考取的第一名探花郎。于是馬跡山被賜名迎春鄉,屬毗陵府武進縣管轄,但島名仍叫“馬跡山”。
馬跡山的東北部,平面形如馬頭。東南部略為三角形,像兩條并排的獸腿。西南部北寬向南漸窄,像奔獸的后腿?,F在修建的環山東路和環山西路已經把整個馬跡山的輪廓勾勒出來,但是背部高隆,且西部無突出水面的較長地形比作馬尾。觀看其平面圖,與其說是像一匹騰空的駿馬,不如說更像一頭正在站立起來的熊。
馬跡山簡稱馬山,春秋戰國時稱夫椒山,雄踞太湖的西北部,曾是太湖的第二大島嶼,現在已與陸地雪堰鎮南面的半島相連,設置了馬山鎮。其東北方約20公里的太湖岸邊是無錫城。
吳軍如果占據了馬跡山,此地則變成無錫城背后的一把尖刀。張士誠接到探報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大將呂珍從太湖東邊的山西灣發兵,西進攔截。此時,東南風一陣陣吹拂。呂珍的水師大船升起大帆,乘風破浪,疾馳湖心,氣勢洶洶地擋住了俞通海的水軍。諸將看見形勢不妙,有些恐慌,打算調頭撤退。
俞通海嚴厲制止道:“不可!敵眾我寡,撤退更加危險,勢必被動挨打。不如正面迎戰!”
隨即身先士卒,命令自己的帥船迎頭而上。前甲板設置了一排移動式戰墻,后面是5排身穿盔甲的弓箭手。
當進入30米距離,雙方頻頻放箭。一支流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下方,血流不止。包扎后,俞通海叫人脫下自己的盔甲,命令一個體型相當的隨從穿上,代替自己站立甲板持劍督戰。下屬各船將領紛紛指揮士兵放箭,俞通海的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