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 造飛(1/6)
第十九章 攻寧國遇強敵兩帥受挫 造飛樓朱吳王智克宣州(10頁)
1357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中翼統軍大元帥常遇春攜統軍元帥唐勝宗、右副元帥陳德,領兵元帥徐達攜左翼左副元帥趙德勝、鎮撫丁德興等奉命協同攻打“周國”寧國路治所宣州城(今安徽宣城市)。隨行的還有鎮撫吳良、吳禎等。
中翼管軍總管桑世杰留守馬馱沙(陰沙)。
寧國路長槍元帥謝國璽襲擊廣興府(今廣德縣)時成了吳王將領的手下敗將,心有余悸,棄城而走。元臣拜布哈、楊仲英、萬戶府元帥朱亮祖及百戶朱文貴閉城堅守。
宣州城面積不大,但是墻高堅固,“周國”守軍有五萬余人,其中弓箭手就有一萬。
北宋南唐時期,宣州因地處“陪京之南,制天險之津梁,據三楚之襟帶,境環千里,邑聚萬民”。南唐后主李煜為了防御宋太祖趙匡胤南下進犯,令宣州刺史林仁肇重建新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三月,新城筑成,東臨水陽江西面的一條支流。這條支流由南至北,叫宛溪河,平均寬度約為38米。流經東門處也有25米,成為城東護城河。
宛溪河流入水陽江的下游有一條小支流,叫道叉河,由西南至東北流入宛溪河。由于這條小支流最窄處不到10米,不宜作為宣州路北城的護城河,刺史林仁肇便命令駐軍2000多士兵和百姓在今日西頭灣南路北側,由西向東挖了一條壕溝與宛溪河水連通,作為城北護城河。寬約10丈(31.7米),深約2丈(6.3米)。西端沿著道叉河東側向南開挖,便為城西護城河。今日古城西北的大壩塘路就是西北護城河與道叉河的分界。
他還命令軍民在城南開挖一條壕溝,連接城西護城河,寬約10丈,深2丈,從今日鰲峰公園龍首塔南面的宛溪河引入河水,再由城北護城河流進宛溪河。
由于城西人工河略為弧形向西凸,而城東的宛溪河成弧形東凸,城墻臨河而筑,東西均為弧形,城池形似烏龜。因此百姓把宣城叫作“烏龜城”。
宣州城墻周長9里6步①(約合5031米)。高度連女兒墻約2.7丈(約8.55米)。
東城墻長約1875米。北頭約位于今日宣城區西頭灣南路與澄江北路交匯處,南端約位于今日鰲峰公園龍首塔東南面。
南城墻長約975米。東接東墻南端,西到陵西路與梅溪路交匯處東側。
西城墻長約1605米。南接南城墻西端,北到今日穆斯林賓館正西狀元府路西側。
北城墻長約687米。西接西城墻北端,東連東城墻的北頭。
城墻離護城河6丈(19米)左右。
宣州宋城開有八個城門,均有城樓。元代繼續使用,只是進行了加固維修。
東門叫安定門,位于今日宣城區中山中路東頭、濟川橋西。
東南門叫齊云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區龍首路略過龍首塔一帶。
南門叫定寇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市委老干部局一帶。
西南門叫平寇門,約位于鰲峰西路與陵西路交匯處東側一帶。
西門叫太平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區中山西路與敬亭路交匯處的東側。
西北門叫集英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區穆斯林賓館西北側的狀元北路處。
北門叫寧化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區錦城北路與西頭灣南路交匯處南側。
東北門叫勝敵門,約位于今日宣城區朱衣巷北端與澄江北路交匯處。
北門、西門和南門的護城河上各建有一座木橋,供官民出行。由東門出城,則需擺渡過河。從此,宣州城規模未變,再未重新擴建。
宣州守臣得知吳軍前來攻打,便先把北門和西門的木橋用6尺(1.9米)高的原木柵欄封閉了。當吳軍到達城北時,他們把南門的木橋也封閉了。每天都有弓箭手在城門上值守。有人上橋,他們就放箭射殺。
常遇春、徐達選擇西門和南門作為進攻點。他們本來準備架設浮橋過河的,看見木橋未毀,省了一份心。做好攻城準備后,他們先派工事兵在夜晚把木橋的柵欄拆除,黎明前把云梯車推過橋,攻城的“蟻兵”小隊和負責掩護的弓箭手同時進入陣地。天一亮,常遇春和徐達所部同時發起進攻。
城池防御,每個垛口布置兩名弓箭手輪流放箭,平均十秒至少一箭。連續放箭,一分鐘至少6箭。
兩部云梯間隔約10米,中間有6個垛口。云梯兩邊各有2個垛口出箭,對登梯的蟻兵構成鉗形攻勢。排頭蟻兵每十秒至少要承受4箭的攻擊,每分鐘要承受24箭的攻擊。雖然可以手持盾牌,但是顧得了左側,顧不了右側;顧了右側,又顧不了左側。若攻城方只壓住3個垛口的弓箭兵,蟻兵依然兇多吉少。
當初,元軍圍攻濠州時,一些紅軍也是這樣對付蟻兵的。
南城墻長約975米,約有650個垛口,周軍在每個垛口安排了4個弓箭兵,分兩組,輪換防守。還布置了4個長矛兵、兩個大刀兵。整個南城墻頭共有6500士兵。平均每平方米有兩個人。他們有的坐在城臺后緣女兒墻上,有的坐在臺面靠著女兒墻,把整條后墻都占滿了。一些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