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搶錢了(2/2)
殲敵,盡快拉平雙方的實力對比,促使整個戰局進入相持階段。”
這一番總結,很快得到了眾人的認同,尤其是仁多保忠,他十分感慨,滿以為按照趙桓的性子,會嚷嚷著寸土不失,要跟金兵立刻決戰呢!
卻沒有料到,在制定總體戰術的時候,這位官家居然如此謹慎,甚至有些保守。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安排是最穩妥,也最符合大宋的特性。
那大宋的特性是什么呢?
在國家的層面上,計算大宋的力量,是非常恐怖的……類似計算綜合國力的方法,大宋的人口大幾千萬,甚至有人預估過億,幾十倍于周邊國家,財力豐厚,經濟繁榮,教化大興,識字率也高的嚇人,即便從大宋最不占優勢的領土來看,也絕對算不上一個小國。
這是大宋強的地方,可問題是大宋明明紙面數字這么好看,為什么不能碾壓周圍國家,還屢屢挨打,甚至要雙手奉上歲幣,祈求和平呢?
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層面,在政權層面,大宋是個不折不扣的弱國!
大宋是怎么來的?
趙匡胤陳橋兵變,接收了后周的遺產,吞并了割據的小國,重新完成中原腹地的統一……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大宋這種立國方式,跟西晉很像,都是篡位之后,統一南方,在既有的基礎上,建立政權。
偏偏這兩個朝代又是歷代中相對非常窩囊的兩個,這里面有沒有關系呢?
貌似還真有!
咱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仿佛印度,他們是靠哭著跪著,撒潑打滾,帶嚶爸爸,快點可憐可憐兒子吧,再不讓我獨立,我就自殺了……
這樣求來的國家,天生就帶著前朝的積弊,立國之后,根本沒法大刀闊斧,萬象更新,自然是老牛慢車,越走越拉胯。
就拿最根本的土地問題來說,不管是漢唐,還是后面的大明,在開國之初,都進行了徹底的洗牌,隨后更是抑制兼并,維護小農的基本盤。
可大宋不行啊,因為是篡權的,承襲了后周的全盤體系,后周確定的土地制度,能動嗎?
不能動啊!
一旦動了,保證有人再來一次黃袍加身,再推出一個新的天子。
正因為如此,大宋奉行不抑兼并的國策,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既然沒有徹底萬象更新,國家的動員力從哪里來?憑什么讓老百姓無條件支持你?
沒法動員出足夠的力量,面對周邊國家,處境艱難,被動挨打,也就順理成章了。
沒有經歷過尸山血海,沒有付出慘重的代價,結果自然是唯唯諾諾,處處受制于人,這世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便有,請記住免費最貴!
國家層面上,大宋是富庶的,是強大的;在政權層面,大宋是弱小的,是遠不如漢唐和大明。
這也就解釋清楚了大宋的困境。
話又說回來,趙桓在干什么呢?
無論是授田,還是邸報,又或者整軍,他都想做一件事,把趙宋立國欠的老賬還上……說句實在話,金人真的不算什么。
相比起其他的游牧民族,他們并沒有到離譜的程度,至少匈奴無論從人口數量,土地面積,還是兵力上,都遠勝大金……只要能把大宋的國力釋放出來,碾壓金國,并不是問題。
先定守勢,再圖進取,對外用兵,對內改革,兩件事并行不悖,就是趙桓要做的。
從目前看,對外貌似還馬馬虎虎,對內卻有點推行艱難了……在趙桓離京的這段時間里,李綱按照趙桓的意思,推行了授田,也囤積了糧草和軍械,只不過軍糧只有一百二十萬石,距離趙桓目標的二百萬石,還差了八十萬石,其余方面,也都很難讓人滿意。
偏偏這時候,趙桓已經動身返回,官家就要回來了。
必須有個結論!
就在中元節前的政事堂會議上,浪子宰相李邦彥拄著拐杖出現了,在他身后還跟著吳敏,以及一直養病的白時中,還有高俅。
這四大奸臣的組合,讓人下意識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難不成又要搞事情嗎?
果不其然,李邦彥朗聲道:“我這里有一份名單,是按照各地的情形,編撰的富戶人員,一共分成四等,總計有一萬多戶。我提議政事堂立刻依照財富多少,依次征稅,財產越多,收的越多,務必在秋糧入庫之前,征收完畢,供應軍需!”
吳敏也跟著道:“沒錯,最上等富戶,每年繳納三萬緡,而后依次是一萬緡,三千緡,五百緡……扣除消耗,我們預估過了,大約能給朝廷增加五百萬緡歲入,諸公好好議議吧!”
,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