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四章 金縷玉衣2(1/2)
第634章金縷‘玉’衣2
‘玉’衣的一種。用金縷編成,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后用為殮服。由于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發現。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岳‘精’英”,將金‘玉’置于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于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華大學的圖書館還真不虧為全國第二大的圖書館,這里的書籍還真是包羅萬象,許陽還真在這里找到了一些金縷‘玉’衣的資料。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關于自己所得那件‘玉’衣的出處,但是有了這些,許陽相信,也是一次很好學習。沒準在這些書中的某個角落里真能找到。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著實令人驚嘆,反映出‘玉’師杰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
看樣子劉勝的那件‘玉’衣是最早最奢侈的一件。那么自己手中的這件‘玉’衣可要比那件‘玉’衣強多了,許陽看著圖片想到,自己手中的那件‘玉’衣,那是完全由‘玉’髓所制的。開玩笑,就算古代采伐不嚴重,但是‘玉’髓自己也沒聽說有多少。
繼續看下去。由于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制作的“東園”。這里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鉆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于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尸骨不壞的心愿,反而招來盜墓毀尸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許陽回想了一下自己所得那件‘玉’衣,暈了!當時自己光顧著震撼了,現在想來,自己得到的真是一件了不得的東西。就看看現在華夏最好的兩件‘玉’衣吧。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玉’片最多,‘玉’衣長174厘米、寬68厘米,用1576克金絲連綴起424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玉’衣設計‘精’巧,作工細致,拼合得天衣無縫,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自己所得的那件,共大小‘玉’片七千兩百整,金線重理目前不得知。‘玉’衣全部是‘玉’髓所制。并還鑲有各種寶石。這已經不是奢侈的問題了,許陽目前心里有隱隱有一個想法,確無法證明,這才是最讓他現在鬧心的事情。
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制成‘胸’部寬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