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小說 >
蒼青之劍 > 第一卷尾聲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蒼青之劍的崛起
第一卷尾聲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蒼青之劍的崛起(1/3)
作者:安娜.帕弗洛吉尼特.阿基里斯
著于第六紀261年
——————————
第三紀273年,當愷撒大帝越過盧比孔河時,歷史記載他感慨了一句:
“命運的骰子已經擲下了。”
事實上,再沒有任何人比愷撒更清楚這句話的意義。
在他最早出任祭司之前,愷撒就是所羅門城里最資深的賭徒。不僅是在賭場上,也是在所羅門的政壇上。
所羅門城北面的盧比孔河,是他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按古所羅門共和國的規定,任何將領未經元老院允許,一旦帶兵渡過盧比孔河,即被視為對所羅門城的徹底叛變。
渡過這條河,就意味著他要么掃平所有敢于反抗的元老,成為所羅門共和國里,至高無上的狄克推多獨裁官。要么就淪為所羅門的叛徒,在萬人唾棄中卑劣地死去。
如果不選擇渡河,他回國的結局小概率是被暗殺,大概率則是與某些元老達成協議,通過大凱旋式剝去身上的軍事權力,成為一名“元老爸爸們豢養的乖犬”。
最后他選擇了渡河。
——————————
根據某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三到四次“擲下命運骰子”的機會。
每一次,都會永久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因此,當很多歷史學家并不明白,我的母親為什么會選擇拋棄尊貴身份,加入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傭兵團離開東方時,我希望至少親愛的讀者能夠明白,她其實只是在擲自己的骰子而已。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前,帝都政局已經對母親相當不利。
一部分貴族和官僚認為,她應該擔負起法蘭克人背叛的責任。有種記載說是她當初力排眾議,獨自和維尼斯人簽署了引渡法蘭克騎士的條約。
稍有帝國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一份條約若沒有兩位共治皇帝的同時點頭,怎么可能被下面的官僚毫無異議地遵照執行?維尼斯人也不是毫無外交常識的蠢貨。
她真正失勢的原因,在于正教會的態度轉變。
雖然彼時正教會并不如西方的教廷兄弟般,擁有一言九鼎的莫大權勢,然而在帝都內仍然享有崇高的聲望。
在國是會議上,面對佐伊發動的政變攻勢,正教會詭異地保持了緘默,這無疑給大部分中立派官僚貴族釋放了信號。
正教會并不支持狄奧多拉陛下,這才是刺向母親的最致命的一把利劍。
對于正教會的態度問題,民間傳言是母親在剛即位時,為了向西方教廷求援,曾考慮允諾按照西方公教的意思修改經典。
我不認為這是真正的原因。固然,當時正教會的阿歷克塞閣下,或許會認為這是一種對正教會的冒犯。
然而因為一句甚至沒有擺上臺面的無心之言,就貿然決定了對一名陛下的態度,這不是帝國政壇的傳統玩法。
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彼時無論是君士坦丁堡的官僚、貴族和神父,還是大部分的忠誠市民,都認為帝國迫切需要的是一名男性皇帝。
甚至在整個所羅門文化里,女性就是“不夠理性”和“優柔寡斷”的代名詞。
雖然兩位共治皇帝陛下,憑借從先帝君士坦丁陛下那里繼承的政治聲望,在帝國最高權力的層面暫時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然而這種平衡是脆弱的,只要已經成年的佐伊陛下選擇結婚,那么威望和權力很快就會聚集到她的丈夫身上,因為這才是一位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男性皇帝。
對母親來說,這自然是最差的失勢結局。而對佐伊來說,也不是非常美妙的結果,只不過是從和妹妹分享權力,變成了和丈夫分享權力而已。
而后者比前者還要難以應付。
因此,在國是會議上,佐伊發動的政變攻勢,實際上是在給教會和官僚貴族們傳達一個態度:
她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權力,無論是她的妹妹,還是她未來的丈夫。
親愛的讀者,假設您是正教會的阿歷克塞閣下,您一定能看清楚彼時的混亂局勢。
當佐伊在國是會議上魯莽地露出獠牙時,兩位陛下之間的微妙平衡已經被打破。
這種情況下,只會有兩種結局:佐伊勝利,狄奧多拉失敗;或者狄奧多拉勝利,佐伊失敗。
無論哪種結局,對帝國都是極端不利的。在塞爾柱人于東方大肆侵蝕帝國血肉的時候,兩位皇帝居然還在愚蠢地互相敵對。
因此,這場政治角斗必須被立刻結束。
如果教會支持狄奧多拉陛下,那么佐伊陛下自然會遭到反噬,甚至是立刻失勢。
然而當時母親才年僅16歲,一個剛即位的未成年女皇,真的能獨自帶領整個帝國抵御來自東方的草原蠻族嗎?
反過來,如果支持佐伊陛下,那么狄奧多拉陛下的政治生命,自然會理所應當地“被結束”。
按照帝國傳統,被結束政治生命的皇帝,必然被當權者斬草除根。
那么,假如教會反而庇護住失勢的狄奧多拉“前”陛下,那么佐伊陛下很快就會意識到另一個事實:
她雖然在政治角斗中勝利了,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勝者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