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故鄉常在(1/2)
宋穆的這個想法并不是一時起意,恰恰相反,這件事情,其實算是宋家人一直以來的心愿。
當初宋家從豫章城狼狽回到石陽縣的時候,就對位于省城的宗祠十分掛念,但是奈何當時沒有辦法,也實在沒有財力去將宗祠重新遷回老家。
想當初宋家在石陽縣立足生長,宗祠卻是隨著幾代先祖的奮斗而落在了省城,可時光荏苒,之后卻落得那般孤零零的下場。
也正是因為這番遺憾,也才有了之后洪州宋家的那些事情。
當宋穆將這個決定重新與宋良達說起的時候,宋良達自然是滿口贊成,但是唯獨覺得這十分艱難,所耗人力物力,當是宋家難以支撐的起的。
而這一切其實宋穆也已經安排好了,宋穆做事之前從來都是做好萬全打算的。
自己當初離開豫章城的時候,與杜纖音的詞冊之中便說明了此事,望其代勞。
而至于這搬遷宗祠的花費,自己也已經將之前碧璽之中,當初陛下賞賜的五百兩黃金悉數給了杜纖音,再委托其變賣一些不便經營的祖產,如此花費當是能夠解決。
雖說如今宋穆氣勢長虹,今后宋家也大可發達,再次居于豫章城之中也不是沒可能,但是對于宗祠,宋良達和宋穆得的想法倒是一致,還是希望能落在石陽縣。
如此才算真正的了解心愿,也算讓祖先落葉歸根。
此刻,當宋穆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場中的眾人臉色顯然都是愣了一下。
他們顯然沒想到宋穆竟會有這等驚天的打算,當下金昌武率先反應了過來,詢問此事是否可行。
“大人請放心,在下已經籌措足了銀兩,省城之中有人全權代辦,足以將宗祠完整的遷回此處,除此之外,宋家也希望借著此事,能夠為石陽縣做些事情。”
“哦?愿聞其詳。”
此刻聽到宋穆這般說,金昌武等人稍稍松了口氣,也頓時打起了精神。
“宋家久居于城中,深受各位大人,街坊叔伯的照顧,在下也打算額外拿出一筆銀子,先在城外購置一批學田,然后在宗祠旁開設一個私塾,供給城中一些百姓子孫讀書。”
宋穆這番話說的很是平靜,周遭的眾人此刻也都紛紛露出了笑容,臉上還多有幾分贊嘆。
若說宋穆所言的自己幫扶了宋家,眾人臉上多有些掛不住,但是宋家愿意在城中建造私塾,這等事情是對大家十分有利的,甚至也愿意錦上添花。
畢竟此等事情,功在千秋,再合百姓心意不過。
旁邊的宋良達一直靜靜地坐著,聽著自己侄子為宋家今后所做的規劃,此刻神情也是多有幾分感慨。
自己印象之中,這個侄子從小就不甚活潑,甚至有些做人木訥,但難能可貴的是多有鉆研精神,且還算堅韌。
不過一年多,自己的侄子,已經成長到替自己完完全全的撐起了這個家。
宋良達心中多有幾分感動,畢竟這樣一位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讀書人,就是自己身邊最親的一個親人。
這讓人實在是慶幸,又覺得先祖蒙陰,讓宋家還能繼續走下去。
如此,宋穆當下也算全權代表了宋良達,與眾人商討著關于遷回宗祠和捐建學堂學田之事,眾人這一頓中午飯,也算吃的十分的自在。
晚間的宋家宅院依舊是十分熱鬧,這條如今已經改名叫做解元巷的胡同今晚更是燈火通明,不少的人都聚集到了這里,還有那城中富賈,特意請了戲班子來唱戲,更添兩分熱鬧。
這解元郎回鄉的日子,竟比不久前的中秋節還要熱鬧。
不過這些天還算是喪期,宋穆所幸沒被眾人再拉出去赴宴。
接下來的幾日,宋家也將宋良通和余梅的喪事辦的風光,不同于之前的草草下葬,此番,終于可以在老太爺旁的衣冠冢里,隆重放上宋良通的遺骨。
這一日情景自然也是滿城哄動,宋家悲痛,但是身后靈柩扶棺之人中,有歐陽宏的面孔,有數位鄉老所在,也讓全城百姓多有感嘆。
待到頭七一過,宋穆便去了城中各處拜訪了一番,同時也在城內買到了一塊地皮,又在城外買了十數畝學田,待到私塾建成,將用來作為聘請先生的束脩。
而待到宋氏宗祠遷移回石陽縣后,還將會繼續增加學田的數量,專為窮苦子弟提供食宿。
宋穆的這番舉動,也立刻迎來了百姓認同。
他們羨慕于宋穆此等年輕有為的讀書人,同時也高興于城中能多上一所私塾,自家孩童若是有幸能入其中,將來沒準也能成為半個解元郎那般的人物。
百姓的想法總是那么單純質樸,如今的宋家,雖然不算人丁興旺,但也是有口皆碑了。
做完這些,宋穆一家也乘船而上,回到了吉州府,拜謁了一番的官員與好友。
待到這些事情做完,時間已經來到了十月末。
這一日,宋穆依舊是早早起床,晨讀完后,與二叔一家安靜的吃完了早飯,便從屋內拿出了一大包行禮。
“敬昭,這外面比不上家中,在外還是多要小心,也多切勿與人置氣。”
宋良達幫著宋穆提著東西往外走,此刻還不停的叮囑著,宋穆當下也是笑著點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