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劉邦中箭(2/3)
“子房,你是知道的,朕想易太子,要不是英布打斷,非易不可了。”
張良一臉誠摯之色,“沒易成,也是天意。人遂天愿,陛下,太子并不弱.......就這樣吧。”
劉邦無奈地點頭。
“那臣請陛下,還要把事做周全,現在封太子為將軍,讓太子統領關中兵馬,以安民心吧。萬一……萬一陛下與英布戰事膠著,好歹還有太子在二線防護著。”
張良的意思是,皇帝你萬一戰死沙場,太子手里得有軍權啊!
劉邦沉思了片刻,嘆口氣,一代強人也就認命了,“就按子房所說,讓太子統軍。”然后抓起帝師的手,有點托孤了,“子房,咱哥倆多年交情,我信你!現在,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就把太子交給你了,麻煩你就做個太子少傅吧,以后要好好教教太子,哪怕你以后躺在被窩里,也要好好輔佐太子為政啊!”話至此,有悲音,都舍“朕”用“我”了,“太子仁質體弱,需要良臣輔佐啊!”
張良鄭重點點頭。
劉邦寬慰,“有帝師的保證,我就放心了。出征之前,我已封叔孫通為太子傅,但叔孫通那套東西,我也沒那么放心,太子有你輔佐,我東出就不用一步一回頭了。”
交待完,皇帝才放心東去。
劉邦為何如此信任張良?因為張良不像其他朝臣那樣要么是利益派,要么是共治派,張良不為官,甚至不想在朝廷序列里呆著,也就是自己非得留下他不可。還有一重要原因:張良不屬豐沛系核心功臣集團,與呂家沒形成那種不能避開的舊交;張良是自己在奮斗路上碰到的一知己和高人,可以說是完全自己的心腹。劉邦到死都以為,張良要么不負責,要么只對自己負責。這樣的高士,別人也休想征服他。所以才放心。
但張良回到長安,悄悄叫來呂釋之和呂雉,“皇帝要回不來也就是了,要是回來,還是必易太子!請做好準備!”
張良雖忠于劉邦,但已著眼于劉邦之后的大漢了,當然更希望劉盈繼承大統,而不是劉如意。高士也有自己的夢想,自己復韓國無望,作為一代帝師,還有第二個愿望,那就是通過漢二世和呂家,光復道統!自己一生受惠于道家學派,當然希望道家學說能成為大漢王朝的指導學說。法家曾經奠基過大秦帝國,其他學說也在戰國時都努力成為各個小王國的指導學說彰顯本派成就,自己當然也有宏偉的愿望:讓道學主導大漢。
劉邦雖知道張良與呂家有些交情,但更覺得他會無私,會態度超然,不會在太子和趙王之間選邊站。其實皇帝失算的是,張良才是本朝最隱秘的太/子/黨。商山四皓本都是道家的大家,他秘密地向呂家兄妹推出這些人,就是推出道統。
張良和呂太公在道統上一脈相承,自然和呂雉、呂釋之也有共同語言。這叫趣味和志向都相投。只是劉邦最終沒有看透帝師罷了。
再說那英布,勢如破竹,把淮南國的東部推平后,開始向西揮師,一路打到湖北,才碰到朝廷的主力漢軍。英布天不怕地不怕,都攻滅兩個劉姓諸侯國了,現在打的就是你朝廷主力!看看你朝廷現在還有些什么人!能經得住本王如此有力地捶打!
勇猛亂戰中,心里痛快,突然在漢軍中看到皇帝標志性輦車的旌麾,又有點蒙,皇帝老兒不是病得厲害、厭戰、下不了榻嗎?咋就又冒出來了?
想想,現在天下能讓自己心里“一個激棱”之人也只有又老又病弱的劉邦了。皇帝老兒,你還能飯否?
嘿,既然病帝出現,那就鋌而走險!那就拼上一拼!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突然激動的英布指揮著如水的淮軍南有力地沖擊著漢軍!
劉邦一瞧,才不與你老小子死磕,張良不說了嘛,避你鋒芒,慢慢找你破綻。然后轉戰到庸戰(今張家界),堅決關閉城門,不戰。然后爬到城墻上,就看到英布帶領群兵已到城下叫陣。
劉邦指著英布的鼻子,居高臨下罵道:“酈山刑徒,為何反朕啊?”
英布在馬背上笑了笑,“老子也想當皇帝啊!”
就這么一句輕飄飄出來,正犯了劉邦的忌諱,自己出身非王非貴當了皇帝等于降低了做帝王的門檻,以后可能是個人都可以以各種名目造反當皇帝了,那漢室如何穩固,劉氏江山如何萬年?
劉邦被人翻了老底似的爆怒,劍指英布,大罵:“豎子一介盜匪,也想做皇帝?!啊呸!”
英布哈哈樂,“豎子劉邦一介流氓,都能做的皇帝,老子咋就不能?”
“你個厚顏的東西,敢跟老子比?!”
“我都厚顏了,才跟你比啊!”
“叉你老子!”
“叉你老舅!”
于是,大漢的皇帝與淮南王,城上城下罵了一會兒大街。
到底是劉邦氣性大,一聲大吼:“逆賊口吐狂言,生擒英布者,重賞!”
皇帝發出號令,漢軍上至將軍,下至兵卒,立刻如海上漲潮般群情激湃,打開城門,兵士如水銀泄地,英猛無情地涌向淮南兵士……英布端坐馬上,有點目瞪口呆,生平第一次見識到皇帝的號召力,如太陽般發出萬丈光芒,千萬只林立的矛戈如雨點般指向自己…..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