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節、大家斗地主(1/3)
?刀光血影之中中華朝第一大案就此誕生。后世在說起這個被稱為午門之變的案子時,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那些被殺的人都是被查出勾結造反地主的。似乎史學界與文化界很愿意引導民眾將張韜看成是一個殘忍的君王,至于他們為什么這么做,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像后世儒家總念念不忘焚書坑儒一般,還不是因為筆桿子在人家手上,后來這還引起了歷史真相黨與史學界的論戰。可這起案件的結果卻很耐人尋味,被殺官員無論官職大小,無論罪狀上寫了多少罄竹難書的罪行,可最后他們的家人都是發配了事,沒有一個因為受到連累而被誅殺的,當然自殺的不在此列,算是與朱明王朝株連九族的最大區別。
說回當時的現場,總計有一百余人在一瞬間就身首異處,幸存的那些官員看著寒光凜冽卻沾滿血跡的鋼刀,大多都處于精神崩潰的狀態,除了少數人慶幸自己是改革派,或是慶幸自己沒有明確的站在守舊派那一邊之外,所有的人都在這一刻想起了開國之君不能得罪的這條鐵律。大家當然知道這些被殺的都是京城之中守舊派的骨干份子,也大都都是江南儒林出身,說他們勾結叛賊造反當然不算是冤枉,但是誰能想到張韜能如此冷酷的一殺了之?并且還殺得這么干凈!再聯想到正轟轟烈烈搞造反的江南士林們,他們會有什么下場還用再說嗎?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或是被血腥搞得嘔吐暈厥之時,張韜又用他洪亮的聲音站在城樓上說到:“諸位愛卿,反賊已誅,且隨朕回殿議事!”
當天的朝會說了什么,其實已經不重要了,當那些官員的家屬接到判決書的時候,聰明的和不聰明的都看得出來這天下又要刮起一陣腥風血雨。只是別看江南鬧得歡,卻沒人對他們的將來還抱有一絲的希望。
“唉……”姜田放下邸報搖了搖頭:“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啊!皇帝忍讓你們還道是軟弱可欺,這下三省的地主們都跑不了!”
同樣感慨的色狼聽姜田這么一說卻糊涂了:“先生,你說這些犯官的家人會受波及我信,可三省的地主怎么也要倒霉?”
本來還想打醬油的吳遠,正好看見好奇寶寶張環要發問就趕緊搶險轉移這個話題:“定是這些人也與此事有所勾連,三省民亂若是沒有這些鄉紳支持,才不會有此局面。”
吳遠說的在理,可是姜田卻點點頭沒理會他轉移話題的目的:“參與或是不參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他們不能安撫百姓并且對抗歷史潮流的時候,就注定了這個階級的毀滅,政治課上我就說過,社會變革必然會導致某些無法進步的階級消亡。我所遺憾的是,他們這些人恐怕死了都不會有人可憐,甚至就算撲滅了三省民亂,卻會引得天下的農民虎視眈眈的盯著其他地主。真正的混亂在后面!”
姜田的說法讓所有的人都糊涂了,地主們為了保住自己的特權煽動百姓造反,不過本朝剛剛開國,各地駐軍依舊是戰力強悍,所以最多也就是鬧騰一兩年就會被殺個精光。可為什么到了姜田嘴里,卻變成了佃戶們和地主之間的生死斗了?他們這些大老爺們想不明白,可是在旁邊旁聽的倆女人中卻有明白人,但是誰都沒想到第一個想清楚這個問題的人并不是以才女著稱的心月,反倒是那個粗鄙不堪的孟大丫。
在工作室里一直當粗使喚丫頭的孟大丫見眾人迷惑不解,不由得在心中嘲笑這幫人膚淺的很:“依我看,天子敢在午門大開殺戒,就是已經想好了對策,又不是朝廷下了天怒人怨的旨意,只要有人暗中挑撥說是地主拿佃戶當槍使,好為他們賣命,再扇呼一下說是殺了地主全家分了浮財大伙再投降朝廷,最后還不是法不責眾不了了之。”
她這話一說,眾人似乎感覺到一股陰風撲面,其中的狠毒與心機簡直令人發指。不過仔細一想還就是這個道理,自古造反無非三個結局,要么功成名就天下換個主人,要么就是兵敗身死,最好的結局就是接受招安匪首們改行吃皇糧。再看本朝的景象,想要打贏剛剛驅逐了韃子的新軍是不可能了,再看張韜的手段朝廷招安也就甭想了,那么最后自然是被武力鎮壓。可這次的造反也不知是誰的主意,地主們全都縮在后面扮演受害者,暴民們雖然人多勢眾卻看似沒人領導,各個城市也早就堅壁清野不給他們進城的機會,除了互相有仇的村子之間沖突不斷之外,到現在還沒有多么惡劣的流血事件。種種反常的跡象表明當地的士紳們已經串聯好了,自己雖然不露面卻有能力控制混亂的程度。這也算是將來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畢竟這些地方都是自家的地盤,毀壞的太嚴重也影響到今后自己的收入。那么假如皇家的探子真的能混進這些亂民之中,并且煽動他們殺了這些地主分浮財的話……還真有這個可能讓他們調轉槍頭自相殘殺。
就在大家深以為然的時候姜田卻搖了搖頭:“姐姐大人只能算是猜到了一半,殺人越貨分浮財還是當年明末的玩法,若是陛下只有這種手段也就不配君臨天下了!”
本來還有些自鳴得意的孟大丫一聽就不樂意:“那依你之見該怎么辦?”
姜田也沒打算藏著掖著,反正就算有人將他的話傳出去也已經改變不了現實了:“我一直反對陛下搞全國普查,就是不想讓他背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