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1/2)
河東之地號為表里山河,山自然是太行山,河則就是以黃河、汾水、沁水等為中心的水系網絡。汾水作為河東境內最大的河流,連結諸州、貫穿全境,所流經區域便是整個河東道最為精華的地區。
去年突厥入寇河東,給河東道諸州民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雖然朝廷很快便以天兵道行軍趕走了突厥賊眾,但之后大軍停留在境域中,就食州縣之間,給地方上帶來的壓力同樣極大。
特別是晉州、沁州、汾州等地,為了供養大軍所付出的成本甚至還超過了突厥入寇所造成的損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去年朝廷為了振作軍威,阻止西軍進入河東,窮發都畿并周邊卒力,倉促間雖然將大軍聚集起來,但配套的物資給養的籌備卻沒有跟上,需要沿途諸州籌措提供。
國難臨頭,如果不能成功趕走突厥,那河東諸州都難免要遭受侵擾洗劫,所以在錢糧籌措方面倒也沒有什么好計較的。河東道地利環境比較優越,諸州也頗有錢糧儲蓄,倒是給朝廷大軍提供了頗為可觀的物資。
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情況漸漸變得不妙起來。且不說戰爭打成了什么樣子,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再加上民夫、牲力的征發,很快就成了一個極大的負擔,大軍離境遙遙無期,讓人苦不堪言。
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無論什么人、大概都不樂意規模如此龐大的軍隊長期的駐扎在鄉境之間。特別是朝廷變故橫生,天兵道諸路大軍處境變得微妙尷尬,地方上如果不提供給養,擔心大軍為禍鄉土,如果提供給養的話,又怕會被如今的朝廷以資敵論罪。
所以如今的河東道諸州人情焦灼有加,無論軍民都迫切希望能有好的轉機發生。
天兵道十萬大軍,并不是聚集在一起的,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補給,沿著汾水、沁水等幾大河流分布著,分成了潞州的上黨、晉州的襄陵、汾州的汾陽以及并州太原等幾個中心,駐扎的軍隊也是從數千到幾萬不等。
朝廷還未大亂之前,本來有意與突厥進行和談,并且將大軍回撤都畿,結果引發了后續一系列的變故,雍王率軍東行抗議,奉命北上的狄仁杰也死在了汾州境內驛館中,和談事宜自然不了了之。
作為天兵道大總管的豫王李成器在驚聞南面傳來的變故后,本來已經抵達了汾州,但在一番權衡后,還是退回了太原,就近控領大軍,并結合局勢的變化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調整,使得河東道暫時形成了這樣一個格局。
這其中,晉州襄陵諸軍六千有余,以原屬北衙的右羽林將軍麻仁節為行軍總管。襄陵此處地當汾水要沖,由此向下漕運發達,且境域以南與關中往來密切,麻仁節駐守于此最大的作用就是阻隔原本行臺的勢力向河東滲透。
汾陽駐軍兩萬,以衛尉少卿、檢校汾州司馬敬暉為行軍總管。潞州同樣駐軍兩萬出頭,由天兵道行軍副總管王孝杰暫作節制。
除了這幾處關鍵地點之外,還有一部分軍隊巡走州縣之間,為大軍搜索籌措錢糧補給。豫王李成器則親率三萬大軍留駐于太原城中,而在洛陽大變、雍王以元嗣監國的消息傳到河東后,太原的駐軍數量也一直在增長,一些分使于外的軍隊逐漸收縮。
且不說大軍何去何從,當朝廷對豫王李成器所下達的制書過境之后,作為最靠南的襄陵駐軍無疑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尤其主將麻仁節更是憂懼不已。無論天兵道大軍是叛是降,麻仁節所部無疑都是首當其沖,承受了最大的風險。
“太原方面有無奏報傳回?”
最近這幾天時間里,麻仁節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如此詢問下屬,見屬下搖頭,他又詢問并叮囑道:“南面可有什么異動發生?一定要嚴密把控水陸津要,發現西軍活動蹤跡、即刻報來,不得延誤!”
北衙多以胡將充直宿衛,麻仁節自然也不例外。
其人乃是百濟遺種、出身東夷的扶余部,這樣的出身,使得他在政治上的選擇余地不大,作為大行皇帝、已經被朝廷廢為相王的李旦所提拔起來的禁軍將領,在后方的豫王表態之前,他是不敢私自向朝廷表達什么態度,只能被動的等待著。
這種前途未卜的等待,無疑是最讓人感到煎熬的。從時間上來算,太原方面應該早就收到了相關的急報,但卻遲遲沒有什么命令向諸軍傳達。
麻仁節當然也明白面對這樣一個局面,無論是誰身處豫王的位置上,只怕都很難將利弊盤算清楚并作出正確的判斷、決定。
但難作決斷是一方面,眼下最重要的也是要盡快作出決定,無論這決定是對是錯,都應該第一時間給群情彷徨的大軍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拖的越久,軍心便會越發的渙散。
特別是統軍入境以來,麻仁節便能清楚的感受到陜西道大行臺給河東道所施加的影響、要遠遠的超過了朝廷,甚至就連汾水兩岸那些民夫們在提到雍王殿下的時候都贊不絕口。
而且隨著大軍滯留于境、物料消耗逐漸加劇,河東道官民對天兵道大軍的厭惡表現的也越來越直白。
襄陵所在雖然農耕不算發達,但因為地理條件優越,加上鹽鐵盛出,州境也是頗為富足。麻仁節駐守于此,也承擔著一個為大軍籌措錢糧并向北方輸送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