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1/2)
就在數日前的正月元日,神都朝廷正式的改元唐隆,棄周歸唐。
只是在最高權位的問題上,朝廷上仍然不能統一聲音,因此李旦仍然是以尷尬的皇嗣身份進行監國。由此也帶來一個更加尷尬的問題,那就是國無君王。
當然也還是有的,圣皇武則天尊號未除。但圣皇終究是大周君上,卻非大唐皇帝。事實上在改元的同時,武則天的尊號就應該一并廢除,可是皇嗣該以何種形式繼承大統,朝內卻遲遲沒有定論,這就讓時局氛圍變得微妙且危險。
正統正朔乃是天下最為重要的事情,這個問題一日不解決,神都朝廷便不能名正言順的治理天下。李旦身在這樣一個焦點位置,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過得寢食不安。
王美暢在聽完皇嗣訴苦后,也頓時意識到這當中的水深不可測,本來還在豪言愿為皇嗣分憂,可這會兒卻沉默下來,同樣生出一種不知所措的無力感。
如果是此前勢位驟得而張揚輕狂的他,對此自然免不了要侃侃而談,可經歷此前那番打擊,他也意識到自己在時局中真正大人物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就算這次返回神都多有張揚,也是因為身后的雍王殿下。宰相們會給雍王面子,而他僅僅只是一個幕府參軍而已,可以不給別人面子,而別人也根本不會在意他。
但既然皇嗣把話都講到這一步,該做的表態總是要做,沉默一會兒之后,王美暢才又說道:“無論殿下作何抉擇,臣必肝腦涂地、誓死相隨!”
這話說了等于沒說,不過是給人一種人情上的安慰而已。
“唉,我如今這境遇,進則舉步維艱,退則恐負天下。而今總算感受到,世間最險惡,莫過于這三寸人心啊!”
李旦又是嘆息一聲,神情中滿是惆悵:“舊年阿母待我雖然不稱仁慈,但家事、國事一身領之,我尚且還能安居閑苑,偶爾自覺屈氣,也常作冷眼怨念,暗恨阿母政治昏惡。但等到自己權柄操持,才知世事駁雜、人心莫測?!?
李旦不是不想打起精神,展露幾分乾綱獨斷的霸氣,可性格中總是欠缺了幾分果決。
原本武氏諸王在朝時,他是一干唐家老臣們眾望所歸的家國繼承人。神都剛剛發生革命的時候,群臣入宮相迎,李旦惶恐之余,內心也不乏雄念,只道此番出行身負眾望,只要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厚待賢良,便不愁政治清明、復興社稷。
可現實卻是,朝中看似群才廣立、但卻少有他的心腹在列,本來擁戴他的唐家老臣們,彼此之間也是勾心斗角,不能齊心輔佐。
這一次的進步大位,也算是一次矛盾爆發。強臣李昭德一味堅持讓他以皇太子入繼大統,說什么“天皇遺命,無涉殿下?;仕眠M退,俱由圣皇,貿然棄此,孝義、禮法俱有缺失”。
但李旦心里明白,李昭德如此堅持,無非是要保持其人在朝中一個相對超然的位置。李昭德乃是圣皇隱居之前所制封的中書令,只有皇嗣以皇太子身份繼承大統,他才能繼續維持其顧命輔佐大臣的權威。
雖然李昭德所言也不無道理,但就算不考慮受命于父還是受命于母的問題,李昭德那一副不容置疑的語氣,卻讓李旦心里頗生不忿。
他雖然并不是一個執迷權術的人,但也并不意味著自己就全無想法和脾氣。李昭德所言無論有沒有道理,畢竟是一個建議者而非決策者,否則君臣失序、彼此間和氣也將蕩然無存。
想了想之后,李旦才又繼續說道:“我久別人事,朝內少有親近之徒,丈人身為親戚長者,是為數不多能推心置腹以言事的人。刑術終究小道,我擔心丈人長久任此,有損清譽,群眾非議,日后恐難登朝大用啊。”
聽到皇嗣仍然糾纏此節,王美暢也忍不住嘆息一聲,認真說道:“這個道理,臣又怎么會不懂?但日前在朝供奉,無根之人,難為見重?。≠Y望淺薄,人勢不具,稍有逆意,即遭刁難?!?
“術無大小之分,唯有巧拙之辨。譬如雍王舊年入世,也是人微言輕,不受見重,獻經媚上,天下哂之??扇缃?,力誅大賊,功復社稷,如今世人誰又敢以雍王為輕?臣或無雍王智力,但也有感殿下無根之嘆,愿為觸須,深扎事里,只求上下通透,皇命無阻!”
聽到王美暢言語之間對雍王的推崇,李旦眸光閃了一閃,突然又低聲道:“雍王誠是宗家大才,但年輕氣盛,總是難免杜絕人言非議。此番西進使用,強使部眾奪守潼關,朝中便不乏言聲,潼關乃中國大勢關隘,豈有不持于朝廷的道理?雍王權威濫使,聚勢關內,把持潼關,陜州亦在其覆內,恐長此以往,神都政令將不使于西?。 ?
“此邪言何人所進?”
王美暢聽到這話,臉色頓時一變:“若非心計奸惡、唯恐天下歸安的賊膽之人,豈能如此禍心言攻一位宗家名王?雍王大功卓著,不辭辛苦,戎馬西行,若心無社稷,何不流連神都、安享富貴?”
李旦聞言后,神情便有幾分尷尬,干笑一聲道:“一事具此,百人千見,人聲議論而已,倒不必因言成罪,畢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三人成虎、積毀銷金,臣是擔心邪言灌耳,殿下或對雍王日久生厭。雍王事跡如何,不需細述,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