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零章 新式盔甲漢中造(1/2)
進入隆冬季節,大漢各地的形勢如同已經結冰的黃河暗流,雖然表面上看去進入了冰封穩定的時期,但冰層之下的水流卻是一刻也不曾停歇。
曹性冒死從益州軍手中奪下一具完整的藤甲,然后被秘密地送往臥虎兵器研究院,以供馬均和他的高徒們進行研究。經過了數月的分析和比對,加上返回上黨之后的趙興進行技術指點,晉國已經完全掌握了益州藤甲的制作程序和原理。
根據馬均等人的研究,他們的結論是:藤甲是經過特殊處理藤編而成的鎧甲,對冷兵器有著極為強橫的防護力。藤甲與金屬鎧甲相比,具有重量輕、不怕水、透氣性強等優點,特別適合在南方潮濕多雨的地域裝備使用。
曹性奪回來的這具藤甲,是他在殺死一名攻城的益州軍小頭領之后,從其身上強行扒下來的。此甲的防護部位主要以頭部和上半身為主,配合一面藤甲盾使用,可以很好地防護到穿甲者本人的身體其他部位。經過試驗,藤甲的最大缺點便是怕火易燃,而且不適合在滴水成冰的寒冷北方使用。
趙興雖然不太熟悉藤甲的詳細制作程序,但他卻記得藤甲在制作過程中必須要在桐油之中反復浸泡數次才能起到刀槍不入的效果,所以他將這個要點告訴了馬均。
張郃率領先鋒軍一口氣攻占了漢中郡之后,在緊鄰益州的漢中南部山區發現了一種青藤,經過辨認與益州藤甲所用的植物相同,于是臥虎兵器研究院立即派出一支得力的小隊親赴漢中,開始了對藤甲制作的試驗探索。
在天氣炎熱的夏季里,研發小隊的工匠們請張郃派兵幫忙,從大山深處砍回來了大量的青藤。這些青藤被全部去了外面的綠皮,只留下青藤強韌的內筋,在溪水之中浸泡了十多天之后,按照一定的手法編制成為藤甲,放在烈日下面暴曬三天,然后用桐油浸泡一周之后,再取出來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之后再反復浸泡和晾干數次,終于制成了分量很輕卻可以刀箭不入的藤甲。
如果研發小組的工作開展到這里便結束的話,也就與益州制作的工藝水平相當,但這顯然不符合臥虎兵器院的行事風格。他們這次來漢中,不僅是要制作出藤甲,而且要在藤甲的基礎之上研制出防護能力更加出色的系列鎧甲。
護**的將士們現在使用的盔甲主要包括騎兵、步兵和水兵三大系列,而各兵種的盔甲又細化為重甲、輕甲和皮甲等三類。
其中,重騎兵使用的是防護能力最為出色、同時也最為笨重的明光鎧和完全掩面的頭盔;輕騎兵使用的是防護能力適中的魚鱗甲和半掩面的輕型頭盔。
重裝步兵配備的是與重騎兵類似的明光鎧和掩面盔,但下半身的防護也照顧到了,采用的是仍然是板甲;輕步兵因為要照顧到機動性和發射長弓,所以配備的是鎖子甲和魚鱗甲。
晉國的水師目前尚未正式與敵在水面上接戰,但考慮到落水之后的安全性,所以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輕便半身皮甲。如果讓水兵們身穿幾十斤的重甲,一個大浪撲過來,掉進水里就只能喂王八。
這么比較下來,目前已經摸索出來的藤甲最適合裝備的反倒是晉國水師。因為水兵們穿上藤甲之后,一旦遇敵落水,藤甲不僅不會增加負擔,相反的還可以增加浮力,對于水兵的安全有很大的好處。當然了,一些需要在桅桿和各種艙室之間爬上爬下的水兵,什么甲都穿不了,光著膀子反倒是最利索,反正他們也不會參加甲板之上的近身肉搏戰。
第二個適合裝配藤甲的便是今后擔負攻打益州重任的重裝步兵,這種以毒攻毒的辦法,可以給重裝步兵減輕許多負擔,使他們在戰場之上擔負攻堅任務的時間更為持久一些。
研究小組改進藤甲的第一個方向便是為重裝步兵研制出復合型的新式鎧甲。這種鎧甲要兼具鋼甲的防火性和藤甲的輕便性,而且還要能夠適應益州潮濕悶熱的氣候。
經過反復改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款復合盔甲終于被他們研制成功。
這種復合型的鎧甲,是以藤甲為骨干,外面敷上了一層輕薄防火的魚鱗甲片,內里墊襯著一層柔軟的羊皮。這樣一來,就算是在炎熱的夏季,戰士們仍然可以光著膀子直接穿戴盔甲,汗液通過甲片和縫隙能夠排出體外,不會熱壞了身體。
經過驗收,這種復合型鎧甲的防護強度并不輸于重甲,但分量卻不到原來的一半,而且制作成本還有所下降,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先鋒軍重裝師的青睞。
研究小組的工匠們想到既然重步兵可以使用這種復合型的鎧甲,是不是也可以為重騎兵的鎧甲也進行一番改進?他們想到便做,還真的動手琢磨制作了起來。
考慮到重裝騎兵之所以能夠橫掃一切騎兵,所依賴的便是巨大的慣性和防護能力,所以不論是人甲還是馬甲,都不能把分量降低的太厲害,所以,在如何把藤甲與鋼甲進行完美結合上,研究小組的工匠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如果大量使用藤甲材料,則勢必會降低重裝騎兵的負重,隨之而來的就是慣性下降,那么重騎兵與輕騎兵的界限就變得模糊起來。但是裝備了藤甲的重騎兵還不能代替了輕騎兵的地位,因為藤甲的靈活性明顯不如魚鱗甲,所以無法讓輕騎兵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