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佛門秘辛(1/2)
無水汪洋上,缺舟會三余。當今天下最神秘的二人一會,又將為未來武林帶來怎樣的變化。
“此茶又苦又澀,時而農,時而澹,似有焦味,卻是甘醇。甘甜苦澀,百般滋味在心,哈~”評價完缺舟的茶藝,無夢生又發出了一聲輕笑。
“先生此茶,真是讓人意外啊。”缺舟道明此茶玄機,
“此茶,乃是喝下之人的人生寫照。三余先生的一生經歷了太多,背負了太多了。所以你的人生,便如此茶一般百般滋味點滴在心。
“
“多謝先生開解,話歸正題吧。”無夢生道出邀缺舟一會之緣由。
“三余之所以會邀先生一會,主要是想要弄清楚先生之立場。
“缺舟回道:“我是佛門中人,佛門的立場,便是吾的立場。
“
“從一開始的少陽君,到苗王,神曲星,天魁星,再到后來的元邪皇,魔王子,甚至可能有玉梁皇。到了如今,又來了缺舟一帆渡。好友的身份與立場幾經更改,實在讓吾無從判斷啊。”說出此話之時,無夢生不動聲色地觀察缺舟的表情。
對于無夢生的問題,缺舟未見一絲異色,只是重申道:“缺舟永遠是缺舟,吾之立場,始終不變。”無夢生見此,繼續問道:“此話是否代表先生的立場代表佛門?”缺舟進一步闡明自身立場,
“換句話講,缺舟的立場,就是佛門的立場。”
“所以,只要先生一句話,這場佛門浩劫,便可終止?”無夢生問出了此會最關鍵的問題。
缺舟反問道:“佛門浩劫,你怎會用這個詞?”
“魔佛波旬重臨人士,開啟末法時代,萬千諸法盡成夢幻泡影,難道不該稱為佛門浩劫?”三余·無夢生將問題拋給缺舟。
“唉~其實波旬一開始的形態,并非眾人現在所認識的模樣。
“自缺舟口中,一段佛界隱秘歷史,娓娓道來,
“昔日魔佛波旬,三靈共體臨世。滿懷天下宏愿,宣揚欲界信念。遭遇以天佛原鄉創始者‘唯識·玉菩提’等佛視為佛中異端,號召佛門眾人,成立‘穢佛洗罪界’,齊聲撻伐波旬。在漫長爭戰的歲月中,波旬才變成了如今人所共知的模樣。”無夢生羽扇輕搖,說道:“看來先生對波旬的態度,似乎不同于主流佛門。”缺舟道出
“昔日世尊將證悟佛果時,波旬作為眾魔之一,前來相阻。后亦常常追隨佛及其弟子,進行嬈亂、留難。其行跡所到之處,遍及王舍城、毗舍離城、波羅柰國、郁鞞羅聚落、娑羅婆羅門聚落、釋氏石主釋氏聚落、烏暫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鼉山怖林等各處,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現。波旬既出現于佛成道后與入滅前這樣的重要時刻,又頻頻出現于佛陀獨處徑行、臥息、禪坐、乞食,以及為比丘或四眾說法之時,還常常單獨出現于佛弟子跟前。通過其他經典,與世尊及其門下弟子交鋒。據說,世尊在成道之前亦曾與波旬發生過‘交鋒’。”無夢生羽扇輕搖,并未表明態度,只是總結陳述道:“佛門典籍中所記載的,波旬妨礙佛陀及諸弟子修行之事。”缺舟一帆渡繼續說道:“賢者阿難曾問佛曰:世尊!前后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聞其意。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曰:吾涅盤后,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尚,教化平等,憐貧念老,救育窮厄,恒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損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世尊修途艱難,若無波旬之阻,又怎能證明正法之正確。這便是‘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的道理。”三余自然明白缺舟之意,
“先生之意,波旬的再臨,反而可以淘汰如今佛門腐舊之說,改變氣象讓真正的經典流傳下來。”缺舟道出天佛原鄉內中因果,
“昔日為對抗波旬,唯識·玉菩提創立穢佛洗罪界,后更打造如來圣器。雖一時壓制了魔佛,卻也讓他明白了天佛原鄉的真相。
“
“只因玉菩提深知功德與罪業相依并存,讓佛鄉協助修者吸納罪業,待修者功成后再以功德凈化,這也是身受魔考的高深修者為何最容易接近佛鄉之因。
“
“故而,在波旬察覺佛鄉真相,遣眾滲透佛鄉,納萬千罪業為己用,成為如今最能毀滅佛法的存在。這,便是因果。”
“倘若佛鄉創者選擇另一種方式與波旬相處,或許,佛門便不會又今日之劫。”缺舟的話,引得無夢生一陣沉思,
“那請問先生,欲界宗旨,‘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卷殺親卷。’又當何解?”缺舟為無夢生解答道:“此話本意為,若要證得大道,必須澄澈心境,不受以上提到的各種事物影響。并非字面上的殺人之意。”聽到完缺舟的解答,無夢生笑問道:“想不到先生竟還精通欲界。”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